自打大学毕业之后,每年春节回家过年都对我来说是一种煎熬。
仿佛每个中国小孩在读完书后都必须立刻变成大人,然后开始结婚生子肩负起家庭的重担。
亲戚朋友催婚催生对我来说其实也还算是小事,脸皮厚一点说要求高没合适的也就糊弄过去了,但是有一点我是一直都不太敢正面回应的。
那就是咱的工作。
那肯定有人要问了,啊在游戏动力当游戏编辑不是蛮不错的,能玩到热门游戏,还能偶尔写点擦边给大伙爽爽,干互联网的能差到哪里去啊。
写擦边被亲爹转发出去你就笑吧
那当然不是说工作有多差,只是咱福建这边的长辈哈,他们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鄙视链:
像我这样的人,二等孝子,但即刻执行死刑。
更何况,我原本是有机会进体制内工作的,那更是死刑完了还得拉出去鞭尸。
长辈:你是学什么的呀?我介绍个闺女给你认识一下。
我:临床医学。
长辈:哎哟,医生好啊,医生挣得多,那你现在在哪个医院。
我:……我在搞……互联网……
长辈:(脸色微僵)网上看病吗?
我:……不是……搞游戏……
别说长辈了,大部分同龄的同学朋友也会对我发出质疑。
医学这么好的铁饭碗,怎么费老大劲读了五年出来说不干就不干了呢。
那我能怎么回答呢,因为我就是好这口,因为我还在青春期搞叛逆。因为我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我要向他学习,第一个学的就是弃医从文。
不过最近倒是有个好消息,我这样不务正业弃医转到游戏或者互联网行业的人,终于可以有鲁迅之外的榜样了。
如果我不说的话,可能大部分人都猜不到,游戏科学的创始人,《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大学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最近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导演+编剧饺子,大学读的是知名的华西药学院药学专业。
有很多观众知道后就感叹说,如果饺子当年没学好的话,就画不出哪吒这么标准的背肌了。
解剖学的回忆突然开始攻击我
包括电影里还有哪吒破除穿心咒时,原本串通血管的冰针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体血管解剖结构。
学医不一定能救中国人,但转行后多少能用医学知识救一下中国人的审美。
网友们列举了一下也发现,原来弃医从各种行业的名人其实非常多。
毕竟,他们都学医了,还有什么是他们学不下去的呢?
突然理解饺子是怎么写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
好像,医学生身上真的存在什么天选buff,在经过了医学的千锤百炼之后,放眼其他行业的难度根本就没得看。
但要把这些人概括成弃医从X的成功率高得可怕,那我就不同意了,不然弃医从文的我怎么到现在都还没拿个文学奖?
也不只是医学这个行业,在文化领域,从各行各业转行的名人也不在少数。拍出《流浪地球》的郭帆和拍《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的辛爽都是学法律的,辛爽自己还玩过乐队。
这么一群非科班的人创作出了那么多的现象级作品,不免会让人深思:我学的专业到底顶什么用?
心情如图
在游戏圈里,这样的转行案例更为常见。小岛秀夫大学读的是经济学。搞魂系列的宫崎英高是社会学毕业,出来干的是财务。
国内制作人就更不用说了,毕竟真的会开放游戏相关专业的的大学还是少之又少。
我上网搜了一圈,大部分和游戏行业相关的专业都把重心放在了美术设计这一块,而针对程序、运营、策划等等游戏制作方面的专业几乎是没有的。
似乎,踏入游戏行业这个想法,本身就是离经叛道的,所以大部分制作人们在游戏行业内的成功,都可以算得上是转行的成功。
但讲大道理咱也都懂的。
这些成功人士的案例,不过都是一些幸存者偏差,因为他们真的成功了,所以他们转行的不易才会被人看见。
而本质上,是这些成功人士的确有足够强的能力,也不是随便跳出来一个人说自己要转行就能走向成功的。
没别的意思,就是突然想到君神了
要说这些转行的例子被网友们津津乐道,背后的意义能传达些什么,还是有的吧。
比如你所热爱的未必是你的生活。
在考上医学院之前,我也只是枯燥地读书,准备高考,也从来没有畅想过未来我会考上什么专业,去哪里工作,做什么方向。
也未曾设想过,我的兴趣爱好到底是什么,我的选择是否能满足我的爱好。
这些问题在大学苦读了三年后我才找到一个可能的答案,但直到毕业过去这么些年,我的工作才彻底地和我的兴趣爱好结合了起来。
可能我只是撞了个大运。
大多数人所学的,所爱的,和所从事的,三位并非一体。
如何选择才能让它们合而为一?
还有很多学子、就业者、从业者、在看这篇文章的每个人,大家都在寻找问题的答案。
而究其一生,也许能有两样重合就算是幸事一件。
我想,只要保证精神世界富足,现实的残酷就打不倒我们了。
当我用冯骥和饺子的例子滔滔不绝地向长辈表示弃医从游戏行业还是能落得一个好下场的时候,他们微笑不语,只是淡淡发问:
那谈谈你能挣多少,能买车买房吗,能付得起彩礼吗?
精神富足的我会怎么回答?那我只能说:
将我们设为星标☆,点亮爱心
就可以及时看到文章和资讯啦
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