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487期 】
那年初冬,一纸通知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自此,我的人生之舟便从江南水乡驶向了西北大漠,与那个代号为“东风”的地方结缘。之后才知,“东风”就是誉满天下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东风航天城。
1987年的交通尚不发达,经过4天4夜辗转跋涉,我才从苏北家乡横跨大半个中国来到了戈壁滩上一个叫29号的地方。一路上,我对那里有过无数次想象,也一遍遍勾画着温热的航天梦,虽然因大风双腿僵硬,心情却异常激动。等到真的站在这片土地上,放眼望去,却只有满目苍凉,几栋低矮灰旧的房星和一座显眼的水塔孤零零地立于茫茫沙漠中,东风给我的“见面礼”,令我的心一下子凉凉的。
刚到单位安顿下来,还没来得及平复心情,我和新同事们就被一列黑乎乎、脏兮兮的闷罐火车拉到了30多公里外参加开荒造林劳动。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地方,北风呼啸,黄沙漫天,我们脸上的口罩很快由白转黄。中午全班灰头土脸12个人席地而坐,围着一盆白菜炖粉条,就着粗面馒头用午餐,风沙一个劲儿往嘴里灌。连续干活近一周,大家手上都磨出了血泡,嘴唇开裂,鼻孔流血。与大漠的这次“亲密接触”,让我领教了它的厉害,也初次品尝到东风的苦。干燥、寒冷、风沙大,是我对东风自然景观的深刻印象。我开始犹豫:这样恶劣的环境我能待得住?我的梦想能实现吗?我甚至一度萌生了逃离的想法,回到南方温润的家乡。
我带“病”训练很快被心细的队长察觉。队长当晚便给我开起“小灶”,经过一番促膝长谈,我打起了精神,也熟悉了队长。队长叫贺富腾,1981年来到这个单位,四川邻水人。第一站,便遇上平易近人、善解心结的好队长,我心中一片温暖。
一天,在29号食堂兼礼堂里,我们新来的同志们聆听一场关于东风的报告。当得知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在这里升空,“两弹一星”从这里腾飞,我心潮澎湃,对沙漠的爱和航天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听完报告,我愧意顿生,心想,1958年组建初期,9路大军,10万人马挺进大漠,面对“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恶劣环境,艰苦卓绝,无怨无悔,我有什么理由消沉呢?我暗自发誓,一定要振奋精神,逐梦前行。
训练两个月后,我们到10号集中购物。10号是东风航天城的中心,东风高大上的地方。能很快一睹中心风采,我几乎兴奋了一宿。到了10号,我看到的却是:邮局、招待所、服务社等几排低矮的旧房子,主干道东风路车辆行人稀少……我心中的“高大上”无情地被眼前“矮小土”替代。这次10号之行,还了解到,因地处偏僻、工作保密,东风的交通,通信等甚是不便,这也更激发了我扎根大漠、为东风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5号,心中便有了家的感觉。5号共30多人,七八个干部,20几个人,没有女性。平时主要承担无线通信业务,是东风一个有名的老点号。机房、宿舍、食堂三栋旧平房,加上四亩菜地、两排树、一座水塔、一座简易公用旱厕,几乎是5号的全部家当。我担任通信员兼保管员,与大家打交道比较多。缑队长是第一个走进我心里的,队长叫缑胜利,1977年来到这里,甘肃天水人,是一名“老东风”。队长爱读书,每天乐呵呵的,钟爱着他的几亩菜地。队长不仅精通种菜,还拉得一手好二胡。我想多接近令我崇敬的队长,一有空便去菜地陪队长干活聊天。队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为航天发射最好的服务”。队长朴实的话一直鼓舞着我。
记得那年国庆,缑队长带着3位即将离开的老同志到弱水河畔胡杨林照相留念。我背上单位唯一一台海鸥相机欣然前往。深秋时节、第一次目睹大漠胡杨的金色与挺拔,我惊叹不已。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倔强性格,更激发我无尽的哲思。
“胡杨很美吧?”
“美,美!”
“人要是有了胡杨般的意志和品格,也会很美。”
“当初这里啥都没有,是老一辈东风人历经艰辛换来的,他们就像眼前这一株株坚韧挺拔的胡杨,扎根大漠,奉献航天……”
队长与老同志的真情对话击中了我。
“小张,你是航天新人,爱学习,有追求,要像杨树那祥扎根大漠。”队长突然话锋一转,目光落到我身上。我明自队长话中的深意,我转身凝望烂漫挺拔的胡杨,眼前呈现出一派苍茫雄浑的气象。
胡杨林之行激励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打扫院落、收发报刊、出黑板报、帮厨,我样样抢着干。尤其是每次到20多公里外的机关申领通信器材,我内心充满神圣与兴奋,觉得这是直接为航天发射保驾护航。当我怀抱这些电子器材,搭乘拉粮油补给养的大卡车一路颠簸满载而归时,便心生欢喜。我想,那些带病的设备,就像患病的人,一旦服用了我捎回的“灵丹妙药”,该多精神、多欢快!这样想着,我便忘却了每次坐大卡车辗转于5号与10号之间,在砂石路上被颠得头晕眼花的痛苦。这样饱满的工作状态保持了两年半,同事们回馈我一份厚礼:全票推荐我参加高考。我不负众望,以高分圆了大学梦,被某通信工程学院录取。
四年似在转瞬间。毕业前夕,我面临留校与重返大漠的考验。学习卫星通信专业的我主动放弃优越条件,毫不犹豫地选择重回东风,因为那里寄托着我的向往和追求。毕业后,我如期在大漠与东风相约。我像一棵从南方吸足养分的树苗,重新移植,扎根东风。
年复一年,数易岗位。从点号到10号,从基层到机关,又从机关到基层,我几乎走遍了东风的每个角落,见证了东风航天城变高变绿变美的发展历程。我更经历见证了数次卫星和11艘“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每完成一次重大发射任务,便是打了一次胜仗。心灵深处留下的,有壮观与震撼,激动与泪水,更有骄傲与自豪,以及对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祖国强盛的深情礼赞和殷殷祝福!
随着东风航天城有条件地对外开放,东风这个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载人航天等综合试验场,也是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揭开了尘封已久的神秘面纱,这里孕育的“东风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发射单位工作期间,我每年要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参观团体,八方宾客脸上洋溢着的自豪,是对航天人的礼赞,对伟大祖国的讴歌。
经过60多年建设,东风航天城已今非昔比。位于航天城南侧,指控中心、测试厂房、发塔架、加注系统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基础发射设施拔地而起,一个个星罗棋棋布的点号令人惊叹。一排排崭新的楼房、家属宿舍错落有致,典雅宜人。超市、宾馆、影院、车站一应俱全。功能齐全的东风体育馆,气派的东风游泳馆、波光粼瓢的东风湖、生态优良的自然公园,成了东风人健身休闲的好去处。生活区、工作区、试验区宽敞整洁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萌、花草茂盛。昔日的茫茫戈壁已变成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一座现代化的航天城崛起在西北大漠深处。
伴随着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东风航天人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特别是近几年来,这里每年承担航天任务达到20次以上。想当初,“东方红”卫星发射成功,举国欢腾,《人民日报》刊发“号外”。如今,多星齐射,仅发条简讯而已,足见我国航天发射的常态化和人们的习以为常。
东风,见证了共和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也见证了我的逐梦之旅,从认识这座城到融入这座城,从梦想启航到梦想成真,不知不觉走过了30年。2017年,我转岗离开了东风,曾经将青春和汗水酒在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光荣和梦想的热土,转身与她道别,我心头涌起太多的眷恋和不舍。或许在我心里说“再见东风航天城”的那一刻,东风已然永恒落在我心中。
来源 | 《神剑》2023年第5期
作者 | 张学友
图片 | 网络
专栏主笔 | 姚杜纯子
组稿编辑 | 刘心继
校对 | 李文辉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