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卸掉600公斤燃料,火箭就会命中目标!”一个声音从背后传来,来自一位年轻中尉。

“这怎么可能!本来射程就不够,你还要再减少燃料?”



在场专家对这位年轻中尉不熟悉,何况他的意见看起来完全背离目标,没有人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在说了他一句以后,大家转过头继续讨论该如何提高火箭射程。

这是1964年,我国“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前的一次讨论,这个年轻中尉名叫王永志,当时大家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年轻人,反其道而行,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王永志出生于普通农村家庭,家里省吃俭用供他上学,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年年拿第一,初中毕业被保送到东北实验学校读高中。

这个高中距离机场很近,当时正是抗美援朝时期,王永志时常看到划过学校上空的苏式战斗机,他将自己的志向定为“空中”。



高中毕业后,王永志考上清华,进入自己心仪的“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学习。

当时,中苏正处于“蜜月期”,两国签订协议,苏联答应帮中国培养原子弹、导弹方面的人才,王永志是唯一一个导弹专业的留学生,成为肩负重任的“独苗”。

从飞机设计,转为研究导弹,王永志内心有不舍,但更多的是责任,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学有所成。

导弹专业,可以说非常敏感,所以完全不允许做笔记,能记住多少,全靠脑子。

王永志在苏留学的毕业论文--《洲际导弹设计》,得到导师的交口称赞,导师勉励他“这是你第一次做总设计师,希望不是最后一次。”



学成归国,王永志立即投身我国第一代火箭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在钱学森、任新民等老一辈设计师的言传身教中,迅速成长。

1964年6月,王永志第一次来到大漠戈壁,执行“东风二号”导弹的发射任务。

戈壁天气炎热,火箭推进剂在高温下膨胀,导致导弹燃料箱内燃料短缺,导弹无法到达既定目标。

专家们都在想方设法看能否多加燃料,王永志则根据戈壁滩的高温导致密度变化的推进剂配比变化,计算出若是卸掉600公斤燃料,火箭自重变轻,反而能命中目标。

他在会上的意见并没有得到重视,大家仍在继续讨论。然而,这是王永志经过精确推导和计算得来的结论,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于是他越级向当时的最高技术决策者钱学森陈述。

听到王永志的建议,钱学森并没有马上否定,而是一边和他讨论,一边提问。



在确定这个方法有可能就是大家苦苦思索的问题解决方案后,钱学森叫来“东风二号”的总设计师,跟他说“就按王永志说的来。”

29号,“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中国导弹事业走上自主研制道路,王永志也逐渐成长为我国新一代远程战略导弹技术领军人。

他曾说自己一生做成三件事,研制导弹,送卫星上天,送中国人圆梦太空。

从1992年到2003年,11年时间,王永志从论证组组长做起,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论证,中国人终于走向太空。

当杨利伟从神州五号返回舱走出的那一刻,王永志百感交集。

30余年从事导弹与火箭研制,20多年付出在载人航天,他将毕生心血投入到国防和中国人的星辰大海中,上九天揽月,虽然和年少时的“空中”梦想有差异,他永远都将祖国需要放在最前列。



2024年,这位老人与世长辞,而他留下的心血,护佑着这片土地;他的故事,永远流传。

参考资料:共和国勋章|王永志:飞云直上八千丈,只手拨云观沧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