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思 记者 樊未晨
2025乙巳蛇年春节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段屋乡的基层公务员肖兆斌,经过近半个月的调查走访及协调,成功调解了一桩历经十年的邻里用地纠纷。
这是1999年出生的肖兆斌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的第四个年头。
肖兆斌带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这块给两位村民带来十余年芥蒂的地块前。他介绍,年前,一村民情绪激动地找他“诉苦”:其邻居非法侵占了他的大面积土地建房。但经肖兆斌和村干部调查,发现该村民反映的地块争议面积和界址等细节存在疑点。
他指着眼前这块地解释:多年前,因村里修建公共道路,征用了原属于这位邻居的住房建设用地,批准在此处再建。“因为修路也是利国利民利己利他的好事,当时没有什么反对意见。”但2015年前后,这位邻居准备在这块地上建新房,矛盾便开始显现。“房屋主体其实没有什么争议,主要是后面建的那间一两平方米的附属房有争议。”
肖兆斌认为:“其实在外人看来这不是什么很大的问题,但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且很难坐下来沟通,导致这件事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他们在日常相处中也会产生新的争端,比如该村民就曾使用建筑材料堵住邻居的入户道路,也多次产生口舌之争。”
肖兆斌来到村民家中,入户了解情况。受访者供图
于是,他和村干部决定:一定不能把这件事拖到新一年。在调查期间,他们走访了相关村组的多位老干部和了解此事的村民,重新梳理纠纷发生的前因后果。“我们还请到其他多个部门的业务人员,来到现场核对证件登记的地块边界。”
最终,在多方协同努力之下,终于以经济赔偿的方式化解了这场十年来的邻里用地纠纷。
回想当初,为何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肖兆斌认为,在学校期间参加的一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影响了他。
2018年暑假,肖兆斌和老师同学们到江西省上饶市紫阳镇进行宪法宣讲、推普攻坚,并前往婺源县考水大田小学进行爱心助教和捐献图书。在此期间,他亲身体会到乡村在产业、人才等方面的不足,亟须青年人才参与基层治理。
而刚到基层工作时,肖兆斌也经历了一段自我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作为一名‘三门’干部(即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进了机关门的新公务员——记者注),虽说在来到乡里工作之前,我就做好了爬坡过坎的准备,但当工作真正交到我手里时,还是有点手足无措。干工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不知从何下手。”
时间久了,肖兆斌发现,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关系社会,一些矛盾纠纷并非涉及原则性问题,数额也不大。“很多时候,村民之间就是争一口气,或面子问题,想找人倒倒肚子里的苦水”。
于都县段屋乡综合治理中心,展示的基层调解工作原则。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思/摄
三人行必有我师。乡里的同事们经验丰富、熟悉当地情况,成立了“打铁佬”调解工作品牌、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司法调解,他们都是肖兆斌的“老师”。就这样,在多看多学、多问多做中,肖兆斌总结出专属自己的“基层调解工作方法论”:首先得耐心倾听,要耐心细致调查了解多方的情况,抽丝剥茧,不能偏听偏信;还得将心比心,面对面和群众交谈,换位思考去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用群众的思维方式做好基层治理的文章。
据了解,段屋乡位于赣州市东北部,距于都县城33公里、距市区90公里。以文旅、农业为主要产业。全乡总面积43.33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数为27461人。
俗话说“年前拿钱回家过年”。春节前后是经济债务纠纷的高发期,也是肖兆斌这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和其他乡村一样,人口空心化现象在这里同样存在。一般每个村常住人口在3000人左右。大部分年轻人去广东、福建等地务工了,村里多是老人、小孩。所以春节期间返乡后,他们会集中处理一些矛盾纠纷。”
这些纠纷不外乎“家长里短”四个字,却直接关系村民切身利益,处理过程纷繁复杂。“看似小事,实则是村民心里的‘头等大事’,必须尽快尽早发现、化解到位。”肖兆斌说。
除了是村民纠纷的“金牌调解员”,肖兆斌也需负责所驻段屋乡段屋村的防火防汛预警值班等日常工作。
赣南地区植被茂盛、山林众多,汛期雨水又多。一旦收到防汛预警,他和同事们就要轮流在重点水域、桥梁值班驻守。为了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着想,也少不了上门做工作。其间,也会有群众对他们的工作不理解、不支持。肖兆斌不气馁:“这就需要我们‘磨破嘴皮子、踩烂鞋底子’,不厌其烦地上门做工作,耐心解释政策。”
“我觉得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宗旨意识’,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工作。”肖兆斌表示。
新年新气象,肖兆斌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岗位的“小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大作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