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

2月5日,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交流研讨,进一步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广东科技报邀请科技工作者代表结合所在领域各抒己见,以科技创新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为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言献策。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席工程师、实践教授苏权科:

以科技创新,筑广东产业新未来


科技对产业变革的影响日益深远,已然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动力。海洋科技作为前沿领域,其创新成果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有力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 29 年位居全国首位,但海洋经济体量与科创能力之间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在此背景下,我的团队正全力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全海洋动力中央实验室的建设,该实验室以先进的实验平台为硬件支撑,以深度的学科融合为软实力,是实现“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愿景的重要载体之一。该实验室建成后,将实现大湾区海洋工程科创链条的闭合,是大湾区海洋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大科创平台,将为南沙集聚全球海洋科创力量,并成为粤港联合科技创新的重要纽带,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实施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广泛汇聚各方人才、优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生态,是培育科技成果并实现其向生产力转化的关键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与工业界应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促进学术人员与工程师双向流动,携手攻克科技创新领域的关键问题。此外,我们要主动搭建与国际顶尖机构的合作桥梁,在研发合作、人才认证等多维度开展合作,以此为科技创新持续注入蓬勃活力,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奖者、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院长虞将苗: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道路工程新材料产业发展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科技创新已成为核心驱动力。道路工程新材料技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领域,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对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例如,新型沥青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显著提升了现代道路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助力产业体系向绿色、高效方向发展。

以华南理工大学与华运通达科技集团的合作为例,双方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同研发的绿色高性能沥青材料已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人工岛通道、白云国际机场等300多个重要项目,显著提升了交通基础设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这种“产教深度融合、政产学研用联动”模式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广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更是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现代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日,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科技创新强基、产业集群培优等八大行动,表明广东加速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决心。面向未来,广东应继续鼓励并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政策、资金、平台、人才等要素保障,助力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相信随着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广东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将迈向更高水平,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宝贵经验和示范引领。

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施世鸿:

聚焦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促进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和必然之举,也是广东的优势所在和使命所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将科技创新摆到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决定性变量的高度,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和深感使命重大。结合我的工作体会,认识和感受颇深。

首先,充分发挥广东产业体系齐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大力开展应用场景创新,深挖应用需求,从需求端发现痛点和不足,促进广大企业和科研院所更有针对性、聚焦痛点和短板开展创新攻关。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往应用转化、促进新型产业转化的考核激励导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强化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现代产业发展的导向。避免为了奖项为了指标而科研,导致科研资源的浪费。

最后,发挥现代产业科技创新的兵团作战优势,引导产业链的链主企业、领军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的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合理分工,各有侧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立体、兵团创新模式。

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基因组多维解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徐讯:

加大力度支持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石,通过多产业协同发展形成集群效应,提升经济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在生命科学领域,从基础科研到产业转化的完整产业链,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创造就业,推动经济增长。以华大所在的生命科学领域来看,优势机构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显著。华大凭借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丰富的科研经验,通过国产测序技术的突破和领先,推动了国产基因测序行业和供应链上下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科技是核心驱动力。以基因科技为例,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精准医疗、农业育种等领域的变革。

要让广东达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在科研投入上,建议政府和企业应加大资金支持,鼓励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同时要加大对外合作交流,比如支持以“人类时空组学”为代表的大科学计划的培育和推广,进一步提升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在平台建设方面,要加大对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在粤国家级平台的支持力度,充分激发其在汇聚高端科研资源、重大成果产出与转化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带动广东科技、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广东在全球产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影响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广东应创新人才培育、评价模式,加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一是在探索新型科教融合模式,试点让龙头企业负责研究生招生、管理、就业全流程,培育产业亟需的人才。二是深化人才评价体制改革,落实“破四唯”“立新标”,充分认可在企业中取得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以创新质量与实质性贡献为导向进行评价。

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东瑞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蒋荣彪:

坚持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畜牧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国家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优势在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创新能力、开放型经济、创新型产业布局、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支持、人才集聚和绿色发展。其中,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广东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在新能源、环保技术、绿色养殖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东瑞股份积极响应广东省“关于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的部署要求,坚持农业科技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畜牧产业转型升级,为稳产保供贡献力量;努力打造生猪全产业链,创新“6920多层楼房生态智能养殖”模式,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配套建设完备的养殖废弃物治理体系,通过屋顶光伏发电、沼气提纯为天然气、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后制成生物柴油、沼渣制成生物有机肥等资源化创新应用,每年可为企业创造1000多万元的循环经济收益。

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郑李娟:

破界融合,四链协同创新破解高端制造“卡脖子”困局


在《瓦森纳协定》的制约下,高端机床进口受限,加工技术升级受阻,我国高端制造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为突破这一困境,亟待构建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以实现高端制造领域的自主突破与创新发展。

首先,以需求为导向重构创新体系,与企业共建“前厂后室”联合实验室,形成“行业出题—联合解题”的协同机制。这种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科研创新过程,确保科研方向紧贴产业需求,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落地转化,有效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

其次,创新构建“双螺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双导师制”与“三阶培养”模式,打破产学屏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接受高校导师的理论指导,又能得到企业导师的实践传授,经历基础学习、专业实践、创新研究三个阶段,全方位提升综合能力,为产业输送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高素质人才。

四链融合生态释放出显著的乘数效应,打造出“基础研究—工程验证—产业应用”全链条平台。高校的智力资源与产业的实际需求精准对接,人才培养与技术攻坚共生共荣,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转化为系统性创新动能。这种深度协同创新范式,为破解产学研“孤岛效应”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为制造强国建设持续赋能,助力我国高端制造产业在突破“卡脖子”困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向全球制造产业链的高端位置。

生物岛实验室研究员、微纳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赵蒙:

注入科技元素,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广东应当在转型改革的过程中扮演排头兵角色,同时广东也确实急需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结构性升级。广东是人口大省,也是经济强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和消费能力承载新兴产业发展。我现在主要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的仪器设备研发工作,广东在生物诊断与检测领域的产业体量,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广东的白色家电、机械电子等领域也具有扎实基础。两者结合,在医疗器械、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仪器、高端装备等领域具有很大潜力。

而科技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必须不断地在传统产业和模式中注入新的科技元素,取代传统模式中已经饱和的部分,才能实现持续增长,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所以,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但目前国内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一大原因是科研立项时就没有充分考虑转化。因此,科研项目要带着市场需求去立项,科研人员要带着商业模式去做研究,科研管理要带着企业运营的思路去执行。

除此之外,还需注重人才的培养。广东并非国内传统意义上的高科技人才高地,相反是市场、贸易、机遇的高地。要将多方与人才有机结合,才能为前沿技术成果和市场化运作之间架构桥梁。

广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中科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工程师陈贤帅:

推动口腔器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


广东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拥有全国最完整的制造业门类,并且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领域表现突出。全省已形成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其中,口腔医疗器械作为其中的重要细分领域,依托广州、深圳、佛山等形成产业集群。广东在口腔医疗器械领域积极推进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例如,佛山南方牙谷正崛起为千亿级产业集群,通过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口腔器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

大会强调“科技自立自强”,以本行业为例,中科安齿坚持自主创新,打造中国自己的牙种植体品牌,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研发出填补国内空白、达到世界一流品牌的通用型牙科种植体,实现3D打印三类植入式医疗技术世界领先,攻克了行业内的“卡脖子”难题——“亲水性”表面处理技术,让中国老百姓都用得上国产种植牙。除了以数智化赋能牙种植体研发生产以外,正在大力开发口腔人工智能系统,为用户提供精准智能口腔医学服务,进一步增强产品竞争力。

广东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不仅要通过政策扶持与市场引导的双重驱动,还要积极参加国际化的竞争,提升品牌影响力。目前广东设立了民营经济局,加强对企业的服务保障,对此我们充满了期待,期待政府以“制度创新”回应“企业创新”,继续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发展树立标杆。

广东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主任、教授樊天慧:

现代海洋产业助力“再造新广东”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优势在于“海陆联动”——既拥有珠三角高端制造业集群,又具备全国最长的海岸线资源,通过海洋科技赋能,可形成“蓝色经济”新增长极,助力实现“再造海上新广东”的战略部署。船舶海洋工程与海上风电产业是广东独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华南理工大学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深度参与广州造船产业集群、阳江国际风电城、湛江海洋装备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推动漂浮式风电、深远海养殖平台等关键技术突破。以本人为例,我们团队与三峡集团、明阳智能、广东打捞局等单位密切合作,攻克了海上漂浮式风力发电装备研发建设的关键卡脖子技术,在广东海域建成中国首台漂浮式风力发电装备“三峡引领号”,实现了中国漂浮式风电以及全球抗台风型漂浮式风电零的突破。科学技术的突破助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广东海上风电产业蓬勃向上,并正在形成海上风电、新型储能、海水淡化、原位制氢以及海洋养殖立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海洋产业经济体系。

广东建设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从三个维度持续发力:一是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支持国家实验室以及高校等建设大科学装置,打造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撑平台;二是强化未来战略科技布局,鼓励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攻关未来智能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海洋能源等前沿技术;三是持续完善人才引育机制,赋予科研团队技术路线决定权,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科研创造力。

赤子追梦,追则必达。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应砥砺奋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战斗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一阵线上,为建设新广东作出更大贡献!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徐伟:

创新引领钢桥面铺装行业技术发展


广东省是全国经济大省,也是交通大省,大跨径钢桥建设也居于全国前列。但十几年前,钢桥面铺装早期病害严重影响了大跨径桥梁的通畅运行,当时的铺装技术也是难以满足近年的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等超大规模工程要求。

我们团队在以问题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基础上,参与到相关课题攻关中,较好解决了钢桥面铺装的设计、材料、施工等关键技术,为保证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交通节点的大跨径桥梁铺装高效通行形成了良好技术基础。

铺装技术在不断创新进步。立足基础研究发展,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成型工艺等基础研究,为铺装材料科学研发、设计建立了关键基础;使用大数据快速检评技术发展,铺装性能评价、缺陷识别等智能快速评价技术体系等,为科学、有效、快速检测铺装质量提供了可靠手段;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施工技术发展,自动智能化的铺装粘结层、混合料等施工技术设备,为高效率、高质量铺装施工形成了坚实保障。

面对未来高质量发展要求,钢桥面铺装仍然有新材料、高品质、快速施工、服务品质、智慧化等方面巨大需求和发展空间。以问题为导向,基础研究、智能化、自动化、产学研有机结合仍然是未来铺装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晓丹:

以科技创新为锚,铸就现代化产业强省之路


作为深耕中成药与凉茶两大民生领域的制造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我对广东将现代化产业体系定位为“立省之本、强省之基”深有共鸣。广东作为全国经济总量连续领跑的省份,其优势不仅在于完备的产业链条,更在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以我所在领域为例,广东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凉茶产业集群,并培育了中成药现代化研发制造体系。王老吉公司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完成“保济丸、小儿七星茶等名优中成药包装生产线智能制造”系列项目,实现了生产过程在线质量监控,解决行业痛点,推动制药工业自动化、智能化,这正是广东以创新重塑传统产业生命力的缩影。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科技创新已从“助推器”转变为“主引擎”。王老吉公司借助国家药品创新和评审改革的东风,开展克感利咽口服液改良型新药研究并获得临床批准,成为国内首个以人用经验研究获得临床许可并直接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中药改良型新药,这将明显缩短研发周期,加速推动后续产品上市进程,从而解决临床用药急需。这种“临床需求牵引+先进技术攻关+市场验证迭代”的创新闭环,正是广东产业变革的密码。建议广东进一步构建“政府搭台+院所攻坚+企业转化”的联合创新体,让实验室的“分子式”加速转化为生产线的“方程式”。

面向建设“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宏伟目标,广东需在两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强化基础研究“深水区”突破,建议在生物医药尤其是中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是创新人才“跨域流动”机制,王老吉正试点“双聘制”,让高校教授深度参与企业研发,同时推动中成药与食品科学人才交叉培养。

以中成药守正创新传承千年智慧,以凉茶现代化开辟健康消费新蓝海——这正是广东产业体系“传统与现代交响”的生动实践。相信在科技创新澎湃引擎的驱动下,广东必将为全球产业变革贡献独具岭南特色的中国方案。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磊:

为广东现代农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东现代化产业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科技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巨大,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全省重要的农业科研机构,在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是推动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通过开展种业创新、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的研究,为广东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二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尤其是在农业育种与栽培、推动广东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三是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通过开展科技下乡、农业技术培训、乡村产业规划等,为广东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目标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对广东而言,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科技是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下一步,应更加强化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资源富集、机制畅顺的科技创新核心引擎。支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吸引全球高端科研项目和人才。

广东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 | 胡漫雨 杨楚瑜 李婉欣 陀艳 张文鑫

编辑 | 刘肖勇 董敏炜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审核 | 冯海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