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说到这元宵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吃元宵/汤圆了。
元宵节吃元宵/汤圆的习俗至少能追溯到唐宋,那时称之为“粉果” “圆子”“团子”等,在《平园续稿》《岁时广记》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到了明朝,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因为原料、做法、地域、文化变迁等因素,南北方对其的制作手法也变得不同。简单来说,北方的元宵是“滚”出来的,南方的汤圆则是“包”出来的。元宵的口感要比汤圆更有嚼劲,饱腹感也比汤圆更强,而汤圆则更为软糯。
元宵也好,汤圆也罢,都是元宵节的美食,寓意的也都是对未来美好的期许。
有道是“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的传统节庆大多都与美食有关,不过元宵节最重要的事就是吃汤圆/元宵么?其实远不止那么简单,作为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可谓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也是“情人节”——比之“七夕”也不遑多让!
在古代中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等,很是热闹,从《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和《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里,都能看出,元宵节时皇宫内外也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宫廷还会请来杂技班子,台下各种杂技表演尽显其能,将过节气氛推向高潮。
元宵节在古代又被称作“灯节”——正所谓“正月十五闹花灯”,顾名思义,到了元宵,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燃灯、赏灯、猜灯谜,一个“闹”字突出了元宵节的欢腾与奔放。
这般热闹的节日,也为古代的青年男女提供了相识的机会。元宵佳节,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爱情佳话,从宋话本《张生彩鸾灯传》到明代阮大铖的《春灯谜》,在古代的许多话本小说、戏曲作品中,我们都看到了很多爱情故事的千回百转。
描绘元宵节的诗词很多,欧阳修写下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武能带兵文能舞墨的辛弃疾也写道:“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人考证说,元宵节被称为“灯节”的背后,是古时人们对火的崇拜——火的发现,让古人得到安全和温暖,吃上了熟食并发展出了农业,是希望的象征。
元宵节正值农历正月十五,最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万物复苏和萌动的春天正在到来,在此时举行盛大的欢庆,正是祈愿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