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元宵节的热闹吧

节日传说

正/月/十/五/闹/元/宵

根据传说,汉武帝时期的宠臣东方朔在御花园中救下了一名准备投井自尽的宫女元宵。这个宫女因为长时间无法与家人团聚,特别思念亲人,最终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戊寅月 壬寅

东方朔被宫女的故事触动,决定帮助她与家人团聚。他通过散布谣言,声称正月十六京城长安将遭受火灾,以此来吸引汉武帝的注意。汉武帝召见东方朔后,东方朔建议通过制作汤圆并敬奉火神君,以及全城挂灯放烟火的方式来欺骗玉帝,从而避免火灾。

正月十五夜,长安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宫女元宵与家人得以团聚,而汉武帝也因为长安城的平安无事而大喜过望,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并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制作的汤圆最为美味,人们便将这种食物命名为“元宵”,而这一天则被称为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民俗活动——吃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


戊寅月 壬寅日


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宋代周必大的《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中提到:“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浮圆子”就是“汤圆”。元宵节煮食浮圆子,寓意月圆人圆、幸福美满 。诗人姜白石在《咏元宵》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

近现代,元宵的制作日渐精致。就面皮而言,有江米面、粘高粱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甜咸荤素,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元宵可以大似核桃、小似黄豆,煮食方法为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 。元宵除了自己食用外,会用来相互馈赠,也是祀神享先的节物。

LANTERN FESTIVAL


民俗活动——赏花灯

正/月/十/五/闹/元/宵

花灯相传起源于汉代,兴于唐宋。它的广泛流行则借助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灯节。东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



戊寅月 壬寅日

就下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士族庶民在民间挂灯,逐渐演绎为元宵节的赏灯习俗,元宵节也成为古往今来展示、观赏花灯的盛大节日。

因为元宵节也是求子的佳节良辰,成为古代妇女出门赏花灯之由,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偷灯就是祈求子嗣绵延。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赏花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


LANTERN FESTIVAL

民俗活动——猜灯谜

正/月/十/五/闹/元/宵

谜语一直是中华传统的益智游戏,到了宋朝,元宵节已有了“益智节”的含义,标志之一就是“灯谜”的出现。


戊寅月 壬寅日


南宋时,“灯谜”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助兴项目。灯谜是贴在元宵节花灯上供游人猜的谜语,又称“庾辞”、“隐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讔》称:“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据吴自牧《梦粱录》:“商谜者,先用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有道谜,来客念思司语讥谜,又名打谜。”周密《武林旧事》“灯品”也有类似记载:“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节猜灯谜成熟于明清时期。清顾禄《清嘉录》中记录有当年苏州元宵节猜灯谜的情景:“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猜中者有奖,奖品有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谓之“谜赠”。

LANTERN FESTIVAL



来源:酒泉妇女

编辑:如月

新理财2025全年杂志开始征订啦!

(点击海报可直接订购)

交流、合作、投稿、版权,请加微信:cfo920

声明:“新理财”微信公号所刊载文章、图片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因客观原因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敬请与我们联系及时依法删除或修改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