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记载“元,为始;宵,为夜”,春节之后的首个节日,便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此时月亮正圆,大地初步回春,人们的心中希望无限,《旧唐书》写道:“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古往今来,除了吃汤圆,元宵节的夜晚,古人还会解除夜禁,举办花灯会,众人一起猜灯谜。
至于花灯上面的谜语,自然要写的优美,有的是学子撰写,有的出自名家之手,而且元宵节众人齐聚,正值热闹时刻,书法家们的灵感涌现,创作出不少的经典名帖,妥善传至今日,供给世人赏析,今天我们就看看,古代书法家笔下的元宵节,每幅作品的字体,可谓极尽“中华之美”,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第一幅:董其昌《上元诗》。唐代韩仲宣的《上元夜效小庾体》,描写元宵节的盛景,“歌钟盛北里,车马沸南邻。今宵何处好,惟有洛城春”,董其昌进行抄写,采用“生秀淡墨”之法,下笔虚和轻灵,着墨偏为枯涩,笔丝时而相连,为这番热闹的场面,增添几分儒雅、孤寂之气,似是怀念远方的亲人。
第二幅:王铎《上元灯夕诗册》。元宵节之夜,效仿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笔法,所创作的一幅小楷,我们日常见到的王铎作品,基本都是草书,字体飞动狂野、奇崛动荡,这幅小楷一反往日风貌,点画匀和平整、精到有力,不过相比“唐楷”,他仍有几分的骏健、奇宕感,排布疏朗大气,毫无呆板之病。
第三幅:张弼《草书元宵七言绝句轴》。存有2幅,内容不同,一卷是南京博物院的款署醉书,另一幅藏在上海博物馆,乃是应酬之作,论就艺术境界,酒后所写的版本,不受拘束,更加生动自然,以草书写就,运笔疾如骤雨,矫若游龙,十分的行云流水,尽显畅达、烂漫之美。
第四幅:杨维桢《元夕与妇饮》。根据题目可知,主要讲述元宵夜,他同夫人对饮的场景,心中愉悦,字里行间饱满温馨的气息,可是见其字体,与所想的秀逸不同,杨维桢的书法作品,以“奇”为主,此作也不例外,体势欹侧,排布穿插动荡,尽显野逸、拙质之气,打破世人的常规审美,给人新奇感。
第五幅:乾隆《上元灯词字条》。乾隆亲笔创作,内容是一首7言诗,描绘上元节来临,各处张灯结彩的繁华景象,因乾隆的笔法浅薄,时常遭到嘲笑,此帖与平日的柔媚不同,体势宽阔方折,点画曼妙多姿,内含几分雄壮的帝王气,可以透过纸面,感受到乾隆的愉悦心情,境界较之其他作品,更显深厚一些。
您对上述法帖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