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广州天河区法院对一起智能驾驶追尾致死案作出一审判决,首次明确车企与用户在智能驾驶事故中的责任比例,为行业确立司法标杆。判决书显示,小鹏汽车因智能驾驶系统(XNGP 4.0)未能识别静止障碍物承担70%赔偿责任,车主因未及时接管负30%责任,合计赔偿218万元。


事故暴露算法缺陷 司法界定打破责任真空2024年12月,车主王某驾驶搭载XNGP 4.0系统的小鹏G9在广澳高速开启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系统未能识别前方因故障停靠的货车,以110公里/小时速度发生追尾,导致货车司机死亡及两名乘客重伤。司法鉴定显示,事故发生时车辆激光雷达因算法逻辑错误过滤了静止物体信号,视觉系统在逆光条件下失效,双重漏洞致使制动指令未触发。法院认定,车企对传感器融合缺陷负有主要责任,而车主因未及时接管构成次要过失。

行业链式反应:从技术攻坚到生态重构判决落地24小时内,平安、人保紧急调整车险政策,推出年费率1.5%的“智驾专项险”,但明确拒保一年内触发3次以上系统警报的车型。工信部同步发布征求意见稿,拟强制要求L3级以上车辆加装数据存储周期达90天的EDR黑匣子,并实时上传急加速、急转向等23项风险操作数据。欧盟委员会随即宣布,将对出口至欧洲的L3级车型加征3%“智驾安全税”,倒逼车企提升可靠性。

车企层面,小鹏加急推送XNGP 4.5版本,将静止障碍物识别率从82%提升至95%;理想AD Max 3.0新增多传感器交叉验证机制;华为ADS 3.0则引入方向盘电容感应与红外监测双冗余系统,确保驾驶员注意力监管无死角。据行业测算,此次技术升级将使单车智驾系统成本增加4000-8000元,部分车企已计划对现有用户收取3000-5000元的OTA升级费。


消费者行为变迁:从盲目追捧到理性评估事故判决引发用户端行为模式转变。懂车帝平台数据显示,判决后一周内高阶智驾车型试驾订单下降27%,但配备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的车型(如问界M9、蔚来ET9)咨询量逆势上涨18%。消费者购车关注点从“是否具备智驾”转向“如何证明安全”,工信部《自动驾驶安全认证(2025版)》备案查询量单日峰值突破230万次。

使用环节同样进行了规范性提升。90%的新车主在激活智驾功能前完成车企提供的30分钟系统教学视频,较此前提升45%;行车记录仪配备率从72%跃升至94%。法律界人士提醒,用户启用智驾时签署的电子责任协议具有法律效力,若擅自改装传感器或关闭数据上传功能,可能面临全额自负事故责任的后果。

自动驾驶前景:在责任重压下寻找平衡点当前我国L2/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达68%,但真正的L3级量产车仍面临政策与技术双重门槛。深圳虽在2022年率先放开L3级车辆路权,但规定驾驶员需为事故“第一责任人”,仅在车辆缺陷情况下可向车企追偿。此次广州判决进一步细化责任比例,推动“人车共责”体系向“过错定量化”演进。


行业人士分析指出,2025年将成为自动驾驶的分水岭。技术层面,城区NOA落地率、跨场景泛化能力、数据闭环效率构成新竞争三角;政策层面,预计年内将出台全国性L3级准入标准,黑匣子数据或与保险精算直接挂钩;市场层面,智驾功能正从高端车型“溢价工具”转变为全价位段“基础配置”,但消费者为安全冗余支付的成本可能增加20%-30%。

本文源自:金融界汽车

作者:AI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