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谁能想到如今这句话能被用到新能源汽车智驾领域?
01
高阶智驾功能下放至6.98万元车型
日前,比亚迪一场发布会让“智驾平权”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
2025年2月10日,比亚迪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完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技术矩阵,正式发布天神之眼C,搭载天神之眼C智驾系统的王朝&海洋两网首批21款车型同步上市。
长期以来,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硬件成本高昂,导致高阶智驾功能仅存在于3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然而,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通过技术分层,首次实现了从7万元代步车到百万级豪车的全场景覆盖。
与新智驾系统配套,公司公布首批21款智驾版新车售价,其中改款车型覆盖7-20万级,包括王朝网 10 款车型、海洋网 11款车型,均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定价与旧款相比维持不变,“加配不加价”,入门款最低价海鸥6.98万元起。
02
“智驾平权”时代或将到来
“智驾平权”是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提出的核心理念之一,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进步与成本优化,将高阶智能驾驶功能从高端车型下放至经济型市场,使普通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与安全。
这一概念的兴起,源于智能驾驶硬件成本的大幅下降(如激光雷达、传感器等)以及政策对自动驾驶责任判定的明确支持。
当前,端到端技术(整合感知、预测、规划为一体的大模型)已成为智能驾驶的主流方向。特斯拉的FSD V12、小鹏的XNGP、华为的ADS 3.0等均采用端到端架构,通过减少模块间的误差传递,显著提升城市NOA(Navigate on Autopilot)的通行效率,并降低对高精地图的依赖,同时实现了更拟人化的驾驶体验。
此次登场的天神之眼 C系统就采用DiPilot100 平台,搭载前视三目 5R12V12U传感器方案,实现从核心部件到算法的全闭环端到端。智驾能力包括 1000 公里以上零接管的高快领航 HNOA 和预计于 2025 年底前推送的城市通勤记忆领航 MNOA、99%泊入成功率的智能泊车以及 100km/h 刹停的AEB主动安全。
与此同时,低成本方案的探索成为行业焦点。部分车企通过“无激光雷达+轻地图”方案,将城市NOA功能下沉至20万元以下车型。之前,蔚来乐道L60采用纯视觉方案实现城市NOA,而这一次比亚迪“天神之眼”同样是对低成本智能驾驶方案探索。
03
国产芯片助力,车企涌向NOA赛道
NOA,即Navigateonautopilot,是一种集导航和辅助驾驶于一体的创新技术。它超越了传统自适应巡航的界限,具备独立判断行驶条件和自动变道超车的能力。车辆开启 NOA 后,能根据导航路线、高精地图以及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高速、城区路段自动行驶。目前,特斯拉、华为、蔚来、小鹏、理想等公司均具备类似的智驾系统。
各公司智能驾驶系统发展情况
众多国产车企涌向NOA赛道的底气,一定程度上源自以华为昇腾为首的国产芯片。
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国际品牌中,英伟达的 Orin 系列芯片凭借其高算力和成熟生态,广泛应用于蔚来ET7、理想 L9 等中高端车型,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2024年 1-11 月以 39.4%的市场份额稳居智驾市场主流地位,而 2025 年1月推出的新款智驾芯片 Thor 预计将进一步巩固其市场优势。
与此同时,国产芯片厂商表现亮眼,尤其是华为异腾系列芯片,其市场份额从 2023年的 1.9%大幅提升至 2024 年的 9.5%,已成功应用于问界系列和阿维塔 11/12 等车型。此外地平线征程5也取得了不俗成绩,凭借在理想工7、L8 等车型中的广泛应用,占据了 5.3%的市场份额。
2024 年 1-11 月智驾域控芯片装机量排行
为进一步提升技术自主性,蔚来、小鹏、吉利等车企正加速自研芯片的布局。蔚来推出神玑 NX9031 芯片,小鹏研发图灵 AI芯片,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也为国产芯片技术的突破注入了新动力。
04
L3级智驾启航在即
“全国都能开,有路都好开”——比亚迪“天神之眼”的口号让人们看到了智能驾驶未来的发展趋势。“智驾平权”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降本和体验优化,让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如城区NOA、全场景辅助驾驶)普及到20万元以下的主流车型中。
目前智能驾驶现状而言,L2+自动驾驶已经实现全面渗透。L2级自动驾驶系统本质上仍属于辅助驾驶范畴,其核心功能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车道保持辅助(LKA)、自动紧急制动(AEB)以及自动泊车等,能够在特定场景下有效缓解驾驶疲劳并降低行车风险。
L2级智驾功能介绍
而L3 级自动驾驶在特定条件下则能够真正实现自动驾驶,支持车辆自主完成变道、转弯等操作,驾驶员可以双手完全离开方向盘,仅在系统发出请求时进行接管。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让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能够自由地享用咖啡或处理工作,还彻底解放了驾驶员的注意力,使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移动的生活空间与智能终端,重新定义了未来出行的可能性。
然而,高阶智驾功能(如城区NOA)的实现依赖于激光雷达、高精度传感器、大算力芯片等硬件,以及复杂的算法支持。
目前,这类硬件的成本仍居高不下。激光雷达单颗价格在数千元级别,若搭载多颗则会显著推高整车成本。尽管部分企业尝试通过纯视觉方案(如特斯拉FSD、大疆车载的“7V+100TOPS”方案)替代激光雷达以降低成本,但这类方案对算法和数据的依赖性更强,技术门槛更高。
此外,城区道路的复杂场景(如行人避让、无保护左转、拥堵变道)对感知和决策算法提出了极高要求。地平线提出的“交互式博弈算法”和“端到端感知架构”虽能提升拟人化驾驶体验,但需海量真实场景数据训练模型,研发投入巨大。
因此,如何在低成本车型中平衡性能与成本,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技术落地的核心矛盾。
微信订阅
欢迎通过邮局渠道订阅2025年《电脑报》
邮发代号:77-19
单价:8元,年价:400元
编辑|张毅
审核|吴新
爆料联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图文、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电商生活、云计算、ICT领域、消费电子,商业故事。《中国知网》每周全文收录;中国科技报刊100强;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