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 题:当非遗遇见“检察蓝”

  新华社记者刘硕、熊琳、邢拓

  传统灯饰灿烂夺目,诗词长廊文采斐然,厂甸庙会喜庆热闹……蛇年春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琉璃厂文化街成了热门打卡地,随处可见的非遗元素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墨香四溢的一得阁非遗博物馆,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观赏馆藏“老物件”和工艺介绍的同时,还能参加手打墨汁、盖章打卡等体验项目,直观感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的魅力。北京一得阁墨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白冰告诉记者,这个非遗传播体验场馆的建立,离不开检察机关的助推。

  “西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区域内的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达224项,但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唐海娟说,2024年初,她和陆俊钊检察官办案团队在实地调研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陆续走访了40余家保护单位及120多位代表性传承人,还通过召开问需会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摸底排查。

  “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缺少传习场地和资金支持,传播效果不好等因素也制约着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发现这些问题后,唐海娟和陆俊钊检察官办案团队便着手推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倾听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呼声和诉求,并充分了解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情况后,2024年8月,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了检察建议及磋商函,督促其从非遗保护、传承、传播等各个维度全面强化,促进凝聚各类非遗保护合力。

  在检察机关与有关行政部门的协力推动下,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面貌有了明显改观。金漆镶嵌等一直缺少传习场地和资金的代表性项目获得了固定场地等支持,还得到了不少在大型活动中展示的机会,一些默默无闻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也有了“阵地”。

  作为古籍修复技艺的保护单位之一,中国书店抢救性修补了大量残破珍贵古籍,但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却一直鲜为人知。“古籍修复技艺十分繁琐,古籍修复师非常辛苦,这项非遗技艺应该被看到。”西城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检察官陆俊钊介绍,在检察机关与相关行政机关、中国书店的协调推动下,中国书店内设置了古籍修复中心和古籍修复技艺的宣传展板,一款制作精美的小游戏“古籍修复师”也上线运行,用户在屏幕上简单操作就能探索出不少古籍修复的“门道”。

  “检察机关与有关方面共同推动,不仅为我们开辟了展示空间,也让这项传统技艺焕发生机,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人加入传承的队伍。”中国书店古籍修复保护中心市级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晓静说。

  督促保护单位优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白纸坊太狮的传承环境,协调推动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什刹海传说进校园,推动西城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挂牌成立……身着“检察蓝”的检察官们为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探索从未止步。

  元宵节前,唐海娟和同事们再次来到琉璃厂文化街,实地查看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效果。“促进行政机关和保护单位履职,让非遗在法治护航下更好地传承发展,这既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培育了我们保护传承非遗的情怀,我们将一直为之努力。”唐海娟说。(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