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预防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在刑侦支队与派出所的共同努力下,23个具有预警劝阻职能的派出所已成功建成了以主管打击副所长牵动负责、由劝阻主责民警和流管员、保安组成的120余人专职劝阻员队伍。
辖区发现预警线索,专职劝阻员迅速上门、及时劝导,争取在事主的钱款转出前采取保护措施。但往往,深陷骗局的事主很难一下就被点醒,反复劝说、寻找帮手、悉心开导,劝阻员们想尽各种手段,和时间赛跑,和骗子“抢人”。他们的工作,正逐渐在西城区织起一张“大网”,追踪着诈骗分子的触角,守护群众钱袋子。
专职劝阻员在打电话对事主进行劝阻。图源:西城公安
劝服“固执老人”
2024年11月12日,一条预警信息跳入到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刑侦支队拦截劝阻中队视野,信息显示,一名八旬老人疑似遭遇了假冒公检法诈骗。拦截劝阻中队值班民警、广内派出所专职劝阻员刘萱和老人所在社区的社区民警等一同前往老人家中。
但面对民警,老人始终不承认自己被骗,甚至不允许民警们进门。老人其实已经被骗子精神控制,骗子诓骗老人涉嫌人口拐卖案件,吓唬老人事态严重,要求他每天在QQ群中汇报自己的行踪。
当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民警们在门口和老人几番解释,老人总算开了门,但戒备心并没收起来,虽同意给民警看看手机,但他拿出的是一个备用机,里面没有任何与骗子交流的信息。“我们当时就判断老人肯定还有一部手机,但是当时那个情形下,我们也不好当面戳穿他,也没有继续追问。”民警说,当时考虑到时间已经很晚,老人岁数大,承受力也有限,他们采取了缓兵之计,好在老人的家属已经大致了解了情况,表示会多关注老人的状态。
离开老人的家,民警们的工作并没有停下。民警将老人的情况上报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同时还联系辖区内银行网点,告诉银行一旦遇到老人去转账或办理定转活的业务,及时与劝阻小组联系。
果然,两天后,11月14日上午,老人到一家银行取款,被工作人员发现后联系了民警,劝阻民警到场给老人说明情况,但老人扭头佯装回家,实际上却只是绕了一圈,再次进了银行营业大厅。
接着就是新一轮的劝说。
当天下午,几位民警不放心再次登门,老人的态度依旧强硬,一口咬定自己不可能被骗,还和自己的儿子吵了起来,劝阻中断。
“干脆,聊点别的吧。” 刘萱说,他们开始和老人闲聊,从日常起居到他老伴儿的病情,感觉差不多和老人能聊得来了,才提起一些她日常工作里遇到的诈骗案例。老人终于对这些话听得走心了,掏出自己另外一部手机给刘萱看。
刘萱知道,他们这是取得老人信任了,机会来了。当着老人的面,民警在QQ上与诈骗分子语音通话,表明自己的身份,对方瞬间“哑火”挂了电话。
至此,老人终于意识到自己遇到骗子了,他坐定后捏了一把汗,银行卡里有自己和老伴儿的300万元养老钱,险些就要转给对方了。
刘萱帮老人清理了诈骗信息,对手机进行查杀。随后,他们通知辖区银行,遇到老人进行定期存款转活期等操作时,仍需通知派出所民警到场工作。接下来的一个月,刘萱经常和老人联系,确定他的银行账号安全,没有再与骗子联系,这才真正的放下心。刘萱很高兴,曾经那个让她头疼的“固执老人”现在看上去整个人的气色都好多了。
百余人的专职劝阻员队伍
实际上,老人是反诈劝阻团队经常要面对的群体,他们因为对公检法群体信任度高,反而在接到诈骗电话的时候难以识别,如果老人独自居住,被骗子“洗脑”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及时出手,精准劝阻,是避免他们蒙受损失最有效的方法。登门、打电话、联合家属一同做工作,这些年,高玥跑得更勤了,话也说得更多了。但显然,光靠反诈中心的力量远远不够,他们需要让劝阻力量开枝散叶。
2021年5月按照市公安局整体部署,西城分局正式建立三级劝阻机制,由分局反诈中心及派出所共同开展劝阻工作。而在派出所,除了劝阻民警外,还有熟悉辖区情况的警辅人员、流管员、保安共同组成的专职劝阻员队伍,目前西城区的23个派出所,这样的专职劝阻员已经超过120人。
怎样能让这120多人发挥作用,个个像反诈民警一样遇到被诈骗事主及时劝阻、有效劝阻,高玥想了很多办法。“我会从头教起,什么是电信诈骗,电信诈骗的12个类型都是什么。派出所主责民警与专职劝阻员应该怎么和接电话的事主沟通,如何能让事主相信我们。”高玥说。
发材料、开讲座,除以案说法之外,她用“以实战代替培训”的模式,遇到诈骗预警主动带新人前往劝阻,手把手教会各个派出所骨干劝阻员,确保每个人能独立应对劝阻任务。
西城分局广内派出所副所长于杰介绍,已经可以独立担当劝阻任务的专职劝阻员要处理辖区所有的预警线索,并在群内发布每天处理情况以及每日本辖区内的所有预警线索,并确定哪些情况需要进一步跟进。于杰还提到了他们聘用专职劝阻员的要求,“思路清晰、有条理、有主见、责任心强并且善于沟通。”
2024年西城警方通过电话、见面、联系家属协助劝阻等方式,帮助群众成功挽损4700余万元。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实习生 翟未萌
编辑 杨海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