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从豪放酣畅的陕北民歌,到婉转悠扬的榆林小曲;从热闹红火的陕北秧歌,到精美秀丽的剪纸刺绣……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这片土地古朴传统的生活方式,更充分展示着榆林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榆林坚持系统性保护、全方位传承和多领域创新,将榆林非遗逐渐打造为陕北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绽放出耀眼的时代光彩。
守护非遗家底 留住岁月“活化石”
新春佳节,明艳夺目的中国红如同一簇簇热烈的火焰,点燃了驼城的每个角落。漫步榆林老街,各类非遗传习所、工作室和文创店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其中,古色古香的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成为许多游客观光打卡的必经之处。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众多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古老技艺,还能在非遗小剧场近距离观看表演。据了解,自2018年首场演出以来,该馆已进行非遗综合展演1400余场。
“我们采用单独展柜、实体模型、现场演示、场景还原等多种方式,集中展示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切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得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不断焕发时代活力。”榆阳区文化馆馆长刘豐说。
近年来,榆林不断健全保护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榆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认定保护管理办法》,建立榆林市非遗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坚持依法依规促进非遗保护传承。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市级非遗综合展馆1个,陕北民歌专题博物馆1个,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专题馆35个;现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省级66项、市级21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人、省级85人、市级413人。
接力非遗火炬 延续文化“烟火气”
近日,走进榆林民俗博物馆沙河展区,一场生动有趣的非遗面花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前来参与。活动现场,讲解员介绍了陕北面花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非遗传承人通过现场展示面花制作的过程,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从揉面、搓条、捏形到点缀装饰,老师手把手地传授着技巧,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这也成为孩子们难忘的春节记忆。
“我们通过邀请各类非遗传承人走进博物馆,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亲身感受民俗文化和非遗魅力,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榆林民俗博物馆沙河展区负责人吴鹏莉说。
榆林加强活态传承,力求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校园里,非遗课程如火如荼开展;博物馆、图书馆内,非遗体验、交流活动层出不穷;网络上,非遗传承人频频“出圈”……更丰富的平台载体、更多样的传承方式,让越来越多人成为非遗的爱好者、参与者和传播者,通过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目前,全市30余个非遗项目累计开展各类展演、展示活动25万余次。
解锁非遗密码 绽放时代“新光彩”
1月22日,2025“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暨“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盛大启幕,各类非遗表演轮番登场,非遗大集火热开市,来自国内外的39支秧歌队将依次登场,为游客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榆林积极探索非遗发展新路径,通过“非遗+节庆”“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等模式,不断打造非遗特色品牌。这些活动丰富了节日内涵,为游客提供了独特体验,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如今,陕北说书被巧妙融入游戏风靡全网,榆阳剪纸进军现代服装设计、家居装饰等领域,不断开发出新的非遗文创产品;陕北民歌被现代风格改编与创作,让更多人传唱……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非遗传承人结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不断对非遗项目进行创新与改良,让榆林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 周海月 王阳
编辑 叶蕊 校对 秦学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