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伟
“行刑衔接协作办公室”,看似两个部门联合办公,但迸发能量却是“1+1>2”。何出此言?日前,人民网安徽频道在宿州市公安局环食药侦部门采访时获悉一起案例,便是例证。
2023年,宿州市环食药侦部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成功侦破一起由公安部挂牌督办的“9.26”特大生产销售注水牛肉案。此案中,犯罪团伙通过活牛插管注水、二次注水等方式非法牟利,涉案金额高达数亿元,销售网络辐射全国多地。
宿州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民警与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联勤检查。受访者供图
后经法院审理,64名被告人被依法严惩,其中5名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并处罚金及没收财产。此案也因“涉案金额大、链条完整、社会危害深远”,被评为2023年度全国环食药侦领域典型案例,其侦办经验被公安部七局总结推广。
那么,什么是“行刑衔接协作办公室”?这一“协作办”机制缘何要实施?怎样起到“1+1>2”作用?
2023年1月29日,宿州市公安局、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文,成立“行刑衔接协作办公室”。公安、市场两部门同时派员进驻、联勤执法、联合办公,打造行刑衔接“同步上案”的新模式。
面对食品药品领域长期存在的“移交难、监督难、合力难”问题,宿州市以制度创新破局,探索出一条“行政执法+刑事侦查”无缝衔接的治理新路径。“这一模式精准破解涉药品犯罪侦查实践中行刑衔接机制落实不到位的瓶颈问题,打破过去市场监管、公安机关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局面。”宿州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公安机关与行政执法部门落实定期会商。受访者供图
针对行刑衔接中的权责模糊、程序繁琐等问题,宿州公安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出台《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实施办法》《食品药品案件移送制度》等系列文件,明确案件移送标准、证据固定要求和责任分工。通过“周碰头、月会商”联席会议制度,实现线索双向移交、案件同步介入、数据实时共享,确保行政执法与刑事侦查“同频共振”。
传统食药案件因鉴定周期长、技术门槛高,易导致证据灭失或嫌疑人脱逃。宿州市行刑衔接协作办公室通过整合公安、市场监管、检法机关及第三方检测机构资源,在全国率先实现“药品认定24小时内完成、注水肉鉴定7小时内完成”的突破。以“9.26”案为例,注水牛肉水含量的快速鉴定为公安机关固定关键证据、锁定犯罪网络提供强力的“证据支撑”。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执法质量水平,宿州市公安局联合市场监管局邀请文化旅游部门、检法机关入驻“协作办”知识产权保护联勤工作站,将联动联勤、鉴定认定、线索会商、提前介入等机制纳入工作站日常工作范畴,争取行政执法部门对案件侦办的专业技术指导和检验鉴定支持,打造刑事侦查与行政执法“同步上案”的良性工作新模式。同时建立疑难案件多部门联合会商工作机制,及时总结案件侦办中发现的监管漏洞,向行政执法部门推送风险提示函,有效实现“破一案、打一类、献一策、治一域”的工作目标。
据悉,宿州公安环食药侦支队将深化“一室一站一会商”机制建设,拓展行刑衔接在知识产权、环境资源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同时,借助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构建食药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从“事后打击”向“事前预警”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