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授衔是新中国的首次授衔,这对解放军来说是一件大事,从此我军有了自己的军衔。但是授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然1955年是举行授衔典礼,但是授衔的工作从从建国之后不久就开始了,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1952年的评衔工作。
当时全军那么多人,授衔工作十分繁重,在授衔之前先进行的定级,就是给军队的广大指战员定级,定级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后来的授衔全部和定级基本上相吻合。当时定级相当困难,毕竟定级一方面要看当前的职务和级别,也要考虑在革命各个时期的职务贡献,资历等。
当时总干部部负责这项工作,在1951年在个别单位试行,到了1952年3月正式评定的,全军从毛泽东的军委主席级到战士级,共设置了十一等二十四级:
军委主席、副主席级(一等一级);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二等一级),军委委员级(二等二级);正、副、准兵团级(三等一、二、三级);正、副、准军级(四等一、二、三级);正、副、准师级(五等一、二、三级);正、副、准团级(六等一、二、三级);正、副营级(七等一、二级);正、副连级(八等一、二级);正、副排级(九等一、二级);正、副班级(十等一、二级);战士级(十一等)。
当然这个评定的级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级别评定后一直到1955年正式实行军衔制的3年多时间里,对一些级别明显偏低的干部陆续进行了一些调整,当然只是极个别,基本上没有怎么动。
到了授衔前夕依然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定下来,比如当时不少人已经离开军队,他们按照规定是参加授衔的,但是毛主席觉得离开部队就不要参加授衔了,他本人也不要大元帅军衔,所以这让授衔工作更加顺利进行。
当时放弃军衔的人有:
大元帅:毛主席
元帅: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
大将:谭震林、李先念、邓子恢、张鼎丞、滕代远等人
这些人当时都基本不在部队工作,所以他们都放弃了军衔,也正是他们的带头作用,使得授衔工作更加顺利进行。
在授衔时候很多人要求降衔比如叶剑英元帅说授予自己大将军衔是历史评定,许光达大将要求降为大将了,他们的请求都没有被批准。
原本应该授予上将军衔的徐立清将军,因为自己是总干部部副部长,负责评衔工作,为了避嫌和让评衔工作顺利进行,他毅然请求将自己降为中将,他也是唯一一位正兵团级中将。
这些人都是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这才是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