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将星云集,每一期都有十分出众的人才,比如说一期的蒋先云、二期的卢德铭、三期的黄公略以及身居四期魁首的他。他不仅仅是四期的第一名,连毛主席都称赞:“他不亚于我。”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其功绩和资历应当被授予上将军衔,谁曾想他却委婉拒绝了。那么此人是谁呢?
黄埔四期魁首
此人便是郭化若,1904年出生在福建福州一个-贫穷的家庭。由于家里条件不好,他9岁便去报馆当小工,直到13岁那年才进入小学读书。1920年,郭化若顺利从学校毕业,他本想继续读书,但高昂的学费令他不得不止步于此。
1923年,郭化若来到广州打拼,为了生存下去,他每天替人写信、抄稿子。就在他认为自己不该这样碌碌无为的时候,他接受了新思想,并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加入国民党。
1925年秋,为了响应“北伐除军阀”的号召,郭化若果断选择投笔从戎,并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9月,他跟随东征军讨伐叛徒陈炯明,并参与惠州战役。
战役结束后,郭化若奉命跟随部队驻扎在惠州,他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驻扎,没想到却改变了他的后半生。在这里,郭化若认识了不少共产党人,还在他们的影响下阅读了马列主义理论书籍,思想得到改变。
在一次和共产党人聊天中,郭化若发现共产党的出发点和最终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他知道这才是百姓们的救星。1925年冬,郭化若在廖翰平等人的介绍下加入共产党。
1926年,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要求同时参加国共两党的黄埔学员,必须退出其中一党。此时的郭化若已经发现蒋介石的真实面目,他毅然选择退出国民党,成为公开的共产党员。
年底,郭化若以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来被留在学校担任炮兵第二队代理队长。期间,蒋介石曾两次下令让他担任自己的秘书,但都被郭化若拒绝了。他十分厌恶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但碍于无法撕破脸皮,只能以“军人应该战死沙场”为理由推脱。
1927年11月,随着大革命失败,郭化若被派去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就在他学习期间,国内形势突然发生转变,他毅然选择回国,准备前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加毛主席和朱德领导的红军。
在漳平战斗中,郭化若的军事才能显露出来,深受朱德的赞赏。当时郭化若带领战士们悄悄赶到漳平城郊的和平镇,随即派出侦察员前去侦察。不久后侦察员回来汇报:“敌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驻扎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歼灭。”
郭化若听后非常高兴,当即下令:“ 咱们趁着敌军还没发现的时候,向北门突进,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然而当战士们开始行动后才发现,原来驻扎在和平镇的敌军远远多于一个连的兵力。
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再加上敌军火力强盛,如果硬拼一定打不过。就在大家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郭化若说:“将迫击炮拉到制高点,我们只能利用炮火的威力将其一网打尽,我亲自上!”
说完,郭化若将迫击炮瞄准敌军,利落的发射炮弹,成功打在敌军的指挥所门前,敌团长被炸死。敌军群龙无首,也不知道听谁指挥,士气大减。郭化若见状连忙下令:“给我冲啊!”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我军成功将敌军歼灭,缴获不少枪支弹药。
战斗结束后,朱德大大夸奖了郭化若一番,还任命他为第二纵队的参谋长,而他在军中也变得名气大增。
毛主席的军事高参
1930年初,红四军军部缺少一个参谋处长,在挑选人选时,各位首长都十分重视。要知道参谋处长不仅是司令部作战指挥的具体负责人,还经常跟在首长身边,掌握核心机密。因此能担任这一职务的人不仅要能力出众,更重要的是对党忠诚。
在讨论期间,毛主席提议:“我觉得就由郭化若同志担任这一职务吧,他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最重要的是能抵得住敌军的威逼利诱,对党忠诚。”后来在毛主席的建议下,大家一致同意由郭化若担任红四军军部参谋处处长。
在之后的日子里,郭化若不仅担任参谋处长这一职务,还是毛主席、彭德怀等重要领导人的智慧解囊。晚年毛主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大家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我虽然没有三个臭皮匠,但我有一个喝过洋墨水的郭化若,诸葛亮是比不上的。”
1931年5月底,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刚来到福建建宁,郭化若就找到首长说:
“首长,咱们前段时间不是俘虏了一批国民党电台人员吗?咱们可以以这些俘虏为基础,组建属于我们的无线电台。如此一来,各军尽管相距甚远,也能第一时间得知对方的情况。”
首长觉得郭化若说的很有道理,当即同意:“好,那这件事就交给你负责!”除了组建无线电大队外,还组建了一个侦察台,专门负责对国民党军的无线电侦察工作。
毛主席得知这件事后十分满意,夸奖道:“好啊郭化若同志,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军事天才!”
1932年7月,郭化若因为一些原因被调到红军学校工作。何长工十分重视他,将他当作教学骨干,发挥其所长。1933年11月,红军学校改称红军大学,郭化若担任宗教观。
1941年,组织经过慎重的思考,决定调郭化若去抗大三分校当校长兼军委四局局长。郭化若收到命令后,连忙将手头上的工作交接,随后向毛主席告别:“主席,不久后我就要去抗大工作了,特意来向您告别。”
毛主席点点头,笑着说:“好啊,去抗大工作也好,可以将你的知识都教给大家。但别忘了,你还是我的军事教育顾问。”郭化若说:“主席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做出贡献,为组织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郭化若拒绝上将军衔
1946年6月,郭化若奉命离开延安,前往齐鲁大地担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临行前,他照例向毛主席告别。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鲁南可是山东的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必须要保住这里的。至于如何保住,你要多多费心。我知道你是有这个水平的,而且也十分清楚我打仗的方法,去了鲁南你可以灵活运用。表面上是你去鲁南,实则是代表我去和鲁南的国民党交手,郭化若同志,我等着你的捷报!”
郭化若没想到毛主席如此信任自己,一时间感觉身上的担子越发重了,当即向毛主席保证:“请主席放心,我一定给您发来捷报!”他也没有辜负主席的期望,在沙土集战役中协助王必成司令员获得胜利。
1955年2月,随着华东军区改为南京军区,郭化若也被任命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同年9月便是我军首次大授衔,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其实最初评衔人员根据郭化若的功绩和职务,准备授予他上将军衔,但却被他委婉拒绝了:
“我在战争年代没为国家立下什么功劳,相对于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们来说,我能活下来已经很不错了。上将对我来说实在有些高,组织能授予我中将,我已经很满足了。”
最终在郭化若的强烈要求下,最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5年11月26日,郭化若因病去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