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12日讯 中国消费者协会2月11日发布《2025年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2025年春节,我国消费市场迎来开门红。文旅热度空前,电影票房创历史新高,餐饮、电商消费双双增长。首个“非遗”春节加持下,中国经济活力“巳”射,蛇年消费市场蕴藏巨大潜力。

  报告显示,在1月28日至2月5日共计9天监测期内,共收集到“消费维权”相关信息18,896,039条,日均约210万条。舆情走势波动平缓,2月5日信息量小幅上扬达到峰值,为2,597,289条。

  监测期间,共监测到“消费维权”吐槽类信息1,451,612条,占“消费维权”总信息量的7.68%。监测发现,2025年春节期间消费者吐槽主要集中于餐饮消费、文化娱乐、电商网购、文旅出行等方面。

  其中,有关“餐饮消费”负面信息共566,531条,占吐槽类信息的39.03%,日均信息量6.3万条。2月5日达到峰值,为7.7万条。春节走亲访友、外出聚餐增多,餐饮需求旺盛,容易出现价格争议、食品安全、服务纠纷等问题。

  报告指出,春节期间,辛巴带货880元海鲜大礼包,被消费者反映螃蟹解冻后全是黑水,无法食用。辛巴发布说明并道歉,其海鲜供应商尖锋食客回应称,将赠送一瓶五粮液作为补偿。

  此外,有关“文化娱乐”负面信息共362,638条,占吐槽类信息的24.98%,日均4.0万条。2月5日达到峰值,为5.0万条。春节期间,观影、游园等文娱活动频繁,票务问题增多,价格上涨再次引发吐槽。

  电商网购负面信息共215,264条,占吐槽类信息的14.83%,日均2.4万条。2月3日为峰值,达3.1万条。线上购物需求旺盛,国补政策更是推升了家电等产品的消费热度,但一些优惠规则不够清晰影响了消费者购物体验,春节快递配送投诉也有所增长。

  “文旅出行”类负面信息共201,770条,占吐槽类信息的13.90%,日均2.5万条,2月2日、5日出现两个高峰。从大年初二开始,消费者纷纷外出游玩,票务、游客滞留等问题影响了消费者的出行体验。

  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着力提高消费维权能力,强化消费者权益保障。各地消协组织一方面要认真对待消费者投诉,大力推广应用“消协315”平台,拓展基层消费维权服务网络,建立推广消费纠纷快速处置通道;另一方面可在景区、商圈等客流密集场所派驻流动巡查员,现场解决纠纷,最终缩短维权时间,实现投诉便利化、信息透明化、处置快速化。

  监管层面,各地相关部门发布消费提示时,还可通过自媒体政务平台发布“消费风险地图”,实时更新景区人流、餐饮投诉热点区域等信息,引导消费者避坑,同时起到警示作用。行业层面,相关行业组织应持续推动行业自律升级,敦促各行业企业明示节假日服务降级风险、价格涨幅上限等;通过短视频、小课堂等方式,对一些隐性条款、消费套路进行公开,实现行业自我净化。商家等经营主体则应坚守诚信经营底线,切实做好价格公示,确保消费者对价格波动知情,减少矛盾纠纷。

(责任编辑:徐自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