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中的烟火气

吉怀康

在儿时的记忆里,一进腊月,年味便随着忙碌的身影与烟火气弥漫开来。挖萝卜窖藏或是晒萝卜干,这便是办年货的开始。当时的萝卜在春节菜谱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年三十,煮肉时加入的红、白鲜萝卜或萝卜干,西充人称之为“肉萝卜”,装在缸里,是从除夕到正月十五的下饭佳肴。

杀年猪,是当年乡村里的一件大事。那时粮食产量低,能养肥一头猪极为不易,所以杀猪便成了喜事。杀猪人家会将猪血、猪下水和零碎骨肉,与红、白萝卜做“庖汤”。同时,还要给至亲送“刀头肉”。而腌好的腊肉,则是一家人未来一年甚至几年的肉食保障。那时的肥猪,不过百余斤,远不及现在的膘肥体壮。



杀年猪(李靖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烫血皮是一项独特的年货制作。把猪血和面粉调成浆糊,烙成薄饼,晾干切条后就成了血皮。过年时,用它加上菠菜等时蔬烧汤,或是与挂面同煮,方便又美味。

那时,炸酥肉、蒸糯米丸子的过程满是不易。猪油、菜油有限,有时甚至得用棉籽油炸酥肉;糯米稀缺,糯米丸子常需加入籼米,再挼进腊肉颗粒、姜葱粒,蒸出来味道绝佳,还能存放很久。

汤圆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磨糯米干粉包汤圆,简单快捷却颗粒较粗;另一种是推吊浆汤圆,先浸泡糯米再磨湿粉,脱水保存,口感更为细腻。



米豆腐是西充特有的年货代表。制作过程繁琐,先用草木灰水浸泡大米,磨浆后熬干成熟芡,再拍成纺锤形蒸熟。米豆腐是半成品,放在碱水里能长时间保存,吃法多样,米豆腐炒腊肉蒜苗或芹菜是团年饭的主菜,还能做臊子,炸米豆腐片在过去是“假虾片”,可作下酒小菜,如今还流行煮火锅。



米豆腐(图源:西充政协)

背着麦子去挂面作坊加工干挂面,也是家家必备年货。西充人正月初一习惯吃臊子面,正月初三拜年,挂面也是必不可少的礼品。

炒瓜子、炒苞谷花、炒苕丝丝,是为女性和小朋友准备的零食。瓜子有南瓜子和葵花子,苞谷花就是现在的爆米花,苕丝丝是蒸熟晾干后的红苕条烘炒而成。这些小零食,过年时大人孩子兜里都揣着,不仅自己吃,遇见亲友小孩也会大方分享,还可用来招待客人下酒、喝茶、闲聊。



还有些年货需上街置办,线粉儿(现在叫粉条)、带皮(现在叫海带),不过二三两或半斤,用谷草捆着带回家;糖以便宜的红糖、砂糖为主,量也有限;高粱酒或苕干酒,是爱酒人家的必备;没杀年猪的,买上一两斤猪肉,用粽叶穿着,满心欢喜;平时缺的盐、茶也得购置,还有对子、门神、小毛巾等杂货。



粉条(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我之所以把这些都当成年货,是因为对很多家庭来说,都是要过年了才迫不得已买的,所以把它们作为年货也并不算错。

腊月二十几,跟着母亲去赶场。熟人相见总是会问:“年办齐了没有?”另一方则客气地回答:“年在你那儿哟!”声调里充满了喜庆和欢乐。这时候,要是我手里也提着丰盛的年货,幸福和满足就温暖了心,洋溢于眉间。

岁月已去,过往难忘。偶然回首,难免感动。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吉怀康(四川省西充县)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