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民俗文化长河中,有一抹独特的亮色——全椒走太平。这一传承自东汉的传统民俗,于每年正月十六如期而至,千百年来,盛况不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民众的美好祈愿。

全椒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县独有的传统民俗,自东汉开始,传承迄今,盛况不衰。《汉书》载有“澄日太平”之谚,此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对全椒走太平习俗有专门描述,谓之“走百病”,是为了消灾祛病。


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盛况空前

摄影:金明

清代大学士、光绪五年任全椒知县的谭献所著《复堂日记》记载:“全椒东郭有太平里太平桥。上元后一日,士庶男妇皆行桥上,为踏太平,闻颇昌丰,承平遗俗也。”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记载:“正月十六日,倾城士女出游于东门太平桥,取祓除不祥之意……谚谓之‘走太平’,是日谓之‘太平日’。”据全椒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张平介绍:

全椒将楚地共有的风俗,融合于全椒独特的文化内涵,集合了华夏民族吉祥祈福的心理暗示,而得以流传不衰。每逢正月十六这一天,倾城男女都要到太平桥上走一走,放烟花、燃炮竹、烧高香。沿途街道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各类商业摊点一直从城东摆到了街心花园,绵长2公里。晚上8时许,人流达到高峰,通往太平桥的各条路上人头攒动,襄河两岸,走太平的人群摩肩接踵,水泄不通。



图源:滁州广播电视

全椒走太平民俗起初是为纪念清官刘平,东汉建武年间,全椒长刘平刚正不阿,为官清正。有一年全椒大荒,刘平将朝廷拨付修城的款项用来赈济灾民,因此去官回京。全椒百姓感其恩念,倾城焚香燃竹,相送至太平桥,此日恰为正月十六。

走太平传统路线为三桥两街,从汉代建的积玉桥进入袁家湾老街,过宋代建的红栏桥至太平大街,最后走过太平桥。走三桥,取积玉桥之“玉”,红栏桥之“栏”,太平桥之“平”,即谐音“遇难平”,意为遇到困难皆可平定;过两街,取袁家湾之“袁”,太平大街之“平”,谐音“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这条传统线路中,三桥一桥更比一桥高,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步步高的期盼。



图源:滁州广播电视

走太平期间,数十万人集中来到全椒,商家云集、万头攒动,摊位摆满太平桥两侧,绵长2公里。

促进了全椒商业、旅游业、宾馆酒店业的发展,全椒也借此机会,对外展示、宣传旅游文化资源和整体形象。



图源:滁州广播电视

为了让“走太平”这一民俗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太平桥南北还建了太平文化广场,建有贺橹楼、太平阁、太平井、牌坊、《走太平记》照壁等,集楼、台、亭、阁、桥、廊等古建筑风格之大成,形成太平文化街区。配套建设文化馆、非遗馆、图书馆、名人馆等。将太平主题与民俗文化紧密结合,形成风格鲜明且极富特色的走太平民俗展示空间。

走太平民俗延续至今约有1500年历史,在传承的各个时期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是当时历史的具体、真实的见证。




隋朝时期,大将贺若弼伐陈,驻扎太平桥附近造橹。他见太平桥年久失修,遂建造新桥,并更名为贺橹桥,于是走太平增加了保国安民、造福于民的成分;清康熙《全椒县志》记载:明永乐初年,因湖南总旗诬告椒人谋反,永乐帝欲血洗全椒。滁州乡亲,当时的都御史陈瑛以性命担保,为全椒洗去冤情。陈瑛逝后,全椒人将其衣冠葬于太平桥高垅上。于是,走太平民俗又增加了护佑乡亲、扶危济难的寓意。



图源:全椒文旅

让我们跟随镜头,一同踏上这段充满文化魅力与生活气息的旅程,领略全椒走太平的独特风采,感受这份传承千年的民俗魅力,共同许下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张荣蓉,初审:贲方舟

复审:严 慧,终审:张 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