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底,“春节”正式入选世界非遗名录,这一消息让全国人民倍感振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那些刻在我们骨子里的贴春联、守岁、闹元宵,从此成了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我们总说“年味淡了”,可当老习俗被郑重地放进“人类文明记忆库”,才惊觉原来最动人的烟火气,就藏在祖辈传下的仪式里。
值此元宵佳节,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书单。这些图书涵盖民俗文化、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诸多领域,能够帮助大家系统地学习非遗知识,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非遗研究 第二辑
高丙中 张明远 色音 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
ISBN:978-7-5228-4398-8
为了回应非遗事业的需求,针对目前非遗研究的杂志或栏目的现状,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创办了这份有特色的中文学术集刊《非遗研究》,主要刊发有关国内外非遗研究的高端论文和调研报告,既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研究,亦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反思性探索,每期延揽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稿件,就相关重要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前沿问题展开研讨。《非遗研究》(第二辑)共有“非遗传承人口述史”“非遗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博物馆与非遗保护”“非遗发展研究”“非遗专题研究”5个栏目11篇文章,约18万字,研究内容包括具体的非遗项目如腾冲皮影戏、重庆万州金钱板、杨柳青木版年画、珠海唐家湾金花诞等,也包括抽象的非遗保护与艺术人类学、文化自觉与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关系问题,涵盖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
武陵手艺与文化再生
王祖龙 王曼苏 著
2024年10月出版
ISBN:978-7-5228-4300-1
本书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深入的田野考察,系统梳理了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渊源流变,并从技艺特征、风格样式、传承方式、留存状态、“非遗”价值、文化内涵以及与民俗活动的关联度等方面对其民俗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度阐发,清晰地勾勒出了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资源赋存的区域特色和传承实态,总结了其流变特征和发展演变规律。同时,本书以区域传统手工技艺资源赋存为物质基础,结合武陵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生态特征和特色产业发展条件,以及各片区资源特色和文化产业开发实际,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探讨了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认为以适度开发和转型再生为原则,走区域协同和联动发展的道路,通过产品创意研发、产品物用形态的再造与重塑、产品品类的创新、生产方式的创新、品牌的经营与重塑、市场营销的创意与创新等路径可实现其文化再生。本书将传统手工技艺产业开发定位于武陵民族地区,是对乡村文化产业开发的学理性补充和地方性实证,为武陵民族地区手工技艺保护和开发提供现实路径。这对助力武陵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手工艺在都市的生长:现代民俗学的探索
徐赣丽 滕璐阳 等著
2023年9月出版
ISBN:978-7-5228-2382-9
本书是对手工艺在当代都市语境下的传承走向即其新变的考察和思考。本书较为细致地展现了手工艺的变迁过程与多样化的传承形态,特别重视手工艺对人的意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对民众创造性地化用传统资源的生活实践进行了学术观照和理论探索。这不仅拓展了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也对手工艺在当代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启发意义。
民间工艺的审美流变
汪榕 著
2023年8月出版
ISBN:978-7-5228-2145-0
民间工艺是民众智慧的结晶,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机械技术广泛应用,消费市场开放扩大,给民间工艺存续及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民间工艺从实用性为主的生产生活技术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民众传统生活方式和质朴审美趣味的体现,一些具有独特价值的民间工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对象。民间工艺在适应时代需求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流变,反映了社会变迁对民间社会的深刻影响,体现了民间手工艺人在历史传统与现代生境双重关系中的能动性,也是地方性民间传统社会谋求与主流话语体系进行双向对话,与更大文化圈层进行艺术交流、寻求认同与共鸣的载体。
原生态歌谣修辞研究:以云南诸民族为例
苏义生 著
2023年5月出版
ISBN:978-7-5228-1601-2
原生态歌谣是活在民间的言语瑰宝,因而被称为人类的“第二种语言”,亦是口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原生态歌谣是一部浓缩的民族语言史、风俗史、文化史。本书围绕原生态歌谣的修辞动因和修辞原则、原生态歌谣的修辞现象、原生态歌谣的修辞效果等问题开展研究,对云南少数民族汉调歌谣特有的修辞规律及价值进行阐释,以田野调查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第一次对云南特有民族汉调歌谣颜色词的运用规律进行了厘定,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云南特有民族歌谣颜色词修辞的模糊性、渗透性及独特性等特征。
山东快书发展史考论
贾振鑫 著
2022年11月出版
ISBN:978-7-5228-0546-7
山东快书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2006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通过作者长期田野调查及文献剖析,考证了山东快书源流,梳理了其发展脉络,分析了发展规律,展示了主要发展成就,对表现形式及代表作品生成演进、职业队伍、艺术本质、文化价值、“武老二”时期的民间发展道路、新世纪的新发展、创新发展路径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论述。
从群体生计到文化遗产:聊城木版年画研究
张兆林 著
2022年9月出版
ISBN:978-7-5228-0397-5
聊城木版年画是一个复杂流变的民俗物象,承继于特定的地域空间之中,并与民众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及国家大势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本书通过将文献法、田野作业、口述史与实物收集等多种研究方法并用,深描作为区域民俗物象的聊城木版年画的发展过程及年画艺人的日常生活,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不同历史语境中的木版年画及年画艺人群体,梳理木版年画在不同语境中的形态特征及时代寓意,阐释区域民俗物象与区域民俗生活的互动图景,力求实现该研究的见人、见物、见生活。
人神鬼和合
徐俊六 著
2022年7月出版
ISBN:978-7-5201-9890-5
“目瑙斋瓦”意为“历史的歌”,是融神话、诗歌、传说于一体的景颇族神话史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陇川县、芒市等地的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文本分析方法,以景颇族“目瑙斋瓦”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目瑙斋瓦”文本的诞生、文本本身及其吟唱、传播和传承进行阐释,归纳出景颇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作者称之为:人神鬼和合。
二十四节气与礼乐文化
霍福 著
2022年5月出版
ISBN:978-7-5201-9856-1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这套时间制度由最高统治集团确认和发布,数千年来深刻影响着传统中国社会。在国家层面,节气周期性地检验着礼乐文化传统,昭示着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以此维护着高语境社会;在民俗生活中,各地以节气时间为参照,建构民俗秩序,安排生产生活,形成地方性知识。在此过程中,以节气(历法)等为纽带,在上下层文化之间建立了“以上率下”和相互依存的文化关系,由此产生了特殊的文化内聚力。本书梳理了二十五史及各地地方志,讲述了非遗之一——二十四节气的缘起及其与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不俗故事。
穿在身上的符号
陈国玲 著
2022年1月出版
ISBN:978-7-5201-8836-4
苗族银饰文化是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本书以银饰文化较为发达且具代表性的清水江中游重镇施洞的苗族银饰为研究对象,采用民俗学、民俗志的研究方法,对苗族银饰产生与传承的社会文化语境、表现形态、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等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并以多维图像形式呈现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符号表征,考察了苗族银饰较为复杂的民族文化形态。
漳浦剪纸口述史
刘丽 著
2021年12月出版
ISBN:978-7-5201-8574-5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脱离农耕文明的漳浦剪纸艺术,毁灭和消失的速度惊人,抢救、保护原生态民间剪纸艺术至关重要。本书作者访谈了19位传承人和管理者,通过大量实物与图像的搜集整理,尝试厘清漳浦剪纸的发展轨迹和现实困境,探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课题组 著
2021年11月出版
ISBN:978-7-5201-9367-2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开展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融合模式的案例调查与研究。本书以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关理论文献和二者融合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对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遗产富集地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在总结相关融合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东巴仪式舞蹈与原始体育关系研究
和春云 著
2021年11月出版
ISBN:978-7-5201-8961-3
本书在梳理基础理论、选取学术素材、构建体育人类学身体动作分析法基础上,对东巴仪式舞蹈与原始体育关系进行系统研究,进而以东巴仪式舞蹈发展变异为轴心,通过原始文化遗存器物造型及纹饰、东巴舞谱、东巴仪式舞蹈等多重证据相互印证的类比实证,重构中华民族原始体育萌生演进的基本脉络及素描图景。
关于广东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
彭伟文 著
2021年8月出版
ISBN:978-7-5201-8681-0
广东醒狮是我国代表性的狮舞之一,广泛流传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会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以广东特有的民间艺术广东醒狮的传承者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组织为焦点,从民俗组织的行动逻辑及其变迁的角度加以把握,并由此就广东醒狮所发生、传承的广东这一区域,严格而言,就珠江三角洲粤语方言区的社会组织结构进行社会史考察,并深入思考其历史文化特征的一个试论。
侗族大歌生存研究
邓敏文 龙月江 吴传娟 著
2021年8月出版
ISBN:978-7-5201-8577-6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天才创造,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本书作者历经30多年零距离的田野调查、亲身参与和理论思考,试图回答如下问题:什么是侗族大歌?侗族大歌从哪里来?当下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或欣赏到侗族大歌?当下侗族大歌的生存状况怎么样?侗族大歌今后的命运如何?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侗族大歌?我们应该怎样保护侗族大歌?
中国古代东北民族体育文化研究
隋东旭 著
2021年5月出版
ISBN:978-7-5201-8144-0
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也是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民风习俗特色鲜明的地域。本书通过梳理古代东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演进与历史逻辑,完整再现我国东北地区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灿烂的体育文明,掀开这段尘封的历史之神秘的面纱,去进一步探寻体育的衍变和文化的传承路径,从而为我国古代东北民族传统体育和地方古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开辟新的视角,展现了古代东北民族独特的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守望与薪传: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研究
侯儒 丁媛 著
2020年12月出版
ISBN:978-7-5201-6988-2
本书从人类学视角出发,运用口述史方法采集“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口述资料,不仅是对“伊玛堪”研究的必要补充,也为后人继续研究“伊玛堪”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本书用文字记录“伊玛堪”传承人的学艺经历、技艺传承脉络、人生轨迹,将个人生命史并入口述历史的研究范围中,以期从生命历程的角度呈现“伊玛堪”传承人对于“伊玛堪”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白族口承文艺非遗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王晋 黄体杨 舒宝淇 等著
2020年8月出版
ISBN:978-7-5201-7096-3
白族的民间曲艺和民间戏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长期以来通过艺人的口头传承和现场表演流传于白族地区,其中大本曲、吹吹腔和白剧是最广为流传的三种艺术形式,是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将大本曲、吹吹腔和白剧界定为白族口承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研,从白族口承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信息资源建设的现实需要入手,系统梳理白族口承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思路,深入探讨其信息资源建设的协同保障机制、共建共享平台和业务方法等问题。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谭晓霞 著
2020年8月出版
ISBN:978-7-5201-6825-0
本书在较全面地参阅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呈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在村落社区的活态传承案例,全面、系统梳理铜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面临的各类新的发展契机、表现出的整体发展态势及相应的问题等,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研究构架。本书是对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集体性建构之间关系的创新研究,也对中国其他地区传统民间文化利用国家平台实现发展的具体路径探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反思与重建:武陵山实践
万义 著
2020年7月出版
ISBN:978-7-5201-6536-5
本书关注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形条件、气候水文、生物分布等自然生态之间,与人口、民族分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社会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的内在逻辑,旨在通过重建动态、完整、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促进武陵山片区体育非遗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伊玛堪:从民族史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成艳 著
2020年5月出版
ISBN:978-7-5201-6706-2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人口较少的民族,有语言而无文字。伊玛堪是赫哲族最重要的口承文学,主要以讲述和唱诵相结合的方式讲述民族迁徙、部落战争和英雄征战的故事,是民族历史的记录,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本书就是对赫哲族传统史诗“伊玛堪”的内容构成和传承实践进行的全面分析。书中首先对赫哲族及赫哲族文化及相关研究的梳理和回顾,然后对伊玛堪中的书写与传承、程式和母题,通过文本分析,进行全面解读,最后从社区文化的视角探讨伊玛堪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海报设计、手绘:设计中心郭钰楠
文案:历史学分社窦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