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赏花牡丹,到种油用牡丹,再到按季节定制催花牡丹和牡丹鲜切花等,一朵牡丹花让山东省菏泽市的农民种出了多种花样;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一朵牡丹花已在菏泽转变为牡丹籽油、化妆品、功能性食品、生物医药类产品等240多种加工品;从卖牡丹到赏牡丹,一朵牡丹花不仅可带来游客,还让众多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艺术饭”……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来到菏泽尧舜牡丹产业园,调研菏泽发展牡丹产业、探索牡丹加工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情况,对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寄予殷切期望。


一朵牡丹花,一座菏泽城。如今,菏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牡丹种植、观赏、加工基地,“中国牡丹之都”这张城市名片越擦越亮。菏泽市委书记张伦介绍:“多年来,菏泽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立足牡丹特色产业,精细书写‘花样文章’,大力发展‘美丽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拉长价值链,带动牡丹产业从种植、种苗、切花、观赏向医药化工、日用化工、食品加工、营养保健、工艺美术、旅游观光等九大领域延伸,并以牡丹特色产业为样板,全力培植曹县汉服、东明西瓜、鄄城肉鸭等特色产业,全方位放大富民效应。”

锻造“科技引擎” 种出“花样文章”

菏泽牡丹栽培始于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以花大、型美、色艳著称,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过往的岁月里,美丽的牡丹花都是在春天绽放。然而这几年,随着催花牡丹技术的成熟,让秋冬季节变成了花农增收的“第二战场”。

在位于牡丹区黄堽镇的绿美牡丹产业园,棚外寒风凛冽,棚内绿意盎然。同行的菏泽花木协会会长、绿美牡丹产业园负责人孙文起介绍:“催花牡丹技术流程是先在冷库休眠,再进大棚催熟,园区20万盆牡丹已全部出库入棚,在棚内进行约50天的温度调控,就能含苞待放,价格在春节前达到高峰,每盆售价可达80~100元。”

选择更多,收入叠加。在大田种植观赏牡丹苗木,年亩均纯收入约1万元;种植油用牡丹,牡丹籽进入收获期后,年亩均纯收入约1万元;在大棚种植催花牡丹,年亩均纯收入约4万元;种植芍药鲜切花,年亩均纯收入约2万元。“在菏泽,只要懂技术,就能发‘花财’。没条件的种大田,或者到园区务工,都能有稳定收入;有条件的扩规模、上设施,更能发大财。”孙文起说。

据统计,菏泽牡丹栽植面积已超过1.6万公顷,对全国苗木的支持率达85%以上,苗木出口率占全国的90%;2024年催花牡丹销售量超过60万盆,芍药鲜切花销量超过1.1亿枝,带动从业人员10万余人,全产业链综合产值预计达110亿元。


“花样文章”的背后,是菏泽全力锻造的“科技引擎”。菏泽市副市长冯艳丽介绍,菏泽锚定“打造全国牡丹产业发展核心区”目标,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持续做好平台、团队和基础研究“三篇文章”。

平台方面,菏泽牡丹产业技术研究院于2022年获批山东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市拥有牡丹科研机构20个、牡丹专利200余项,制定各类产业标准60余项。团队方面,成立由32位专家组成的牡丹产业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从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引进拔尖人才40余名。基础研究方面,培育的新品种数量占国内总量的80%,“彩色油用牡丹”“鲜切花牡丹技术研究”两项新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牡丹籽油、牡丹花蕊、牡丹根提取物等开发利用新技术推动了加工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瞄准“接二连三” 发展“美丽产业”

在日前举办的第五届菏泽牡丹产品展销会上,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着最新研发的牡丹特膳食品、洗护用品、油茶礼盒等产品参展,成为会场焦点。这家创建于2011年的牡丹加工企业,依托当地雄厚的产业基础,已成长为菏泽牡丹的“链主”企业、龙头企业。

“先后开发牡丹食品、保健品、日化洗护、高档美妆等九大类160多个单品,拥有行业领先科技成果9项和专利技术35项,参与起草了牡丹籽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先后荣获‘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著名商标’等荣誉。”菏泽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尧舜牡丹产业集团董事长张防自豪地说。

一枝独放不是春。截至目前,菏泽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有120余家,生产原料类、饮料类、食品类、保健类、油脂类、茶类、日化类、香薰类、医疗器械类等11大类260余种产品。

二产加工很多元,三产业态更丰富。每年四五月牡丹绽放之时,在菏泽城区,牡丹名园星罗棋布;在农村田间,牡丹更是连阡接陌,艳若蒸霞,引得八方游客不远千里奔赴菏泽,畅游牡丹花海。2024年,菏泽位居全国10大热门赏花城市第2位。


赏牡丹增收入,画牡丹也挣钱。“我们书画院的农民画师,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技艺突出的月收入过万元。”菏泽市巨野县农民书画家徐凤秋娓娓道来。在巨野已有超过2万名农民从事书画产业,年可创作作品150余万幅,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80%,远销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预计可实现综合产值25亿元。

据菏泽市牡丹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刘继国介绍,为全面发展牡丹这一“美丽产业”,菏泽全力做好“接二连三”文章,融入牡丹深加工、文旅、书画等元素,连续6年举办世界牡丹大会、33届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云赏牡丹”系列直播、“花开盛世”系列奖项评选等活动,牡丹产品近3年成功参展北京世园会、上海花博会等国际节会10余次,获奖近400项。

对标“牡丹样板” 放大“富民效应”

记者在菏泽大地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富民特色产业,开始对标“牡丹样板”,沿着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的道路阔步前行。

在东明县,立足“黄河入鲁第一县”的滩区砂质土壤优势,围绕做优做强“东明西瓜”品牌,推动向设施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已实现错茬种植、四季有瓜、全年供应、优质优价,形成了20万亩的麦套西瓜生产特色区和10万亩早熟西瓜生产特色区。

在曹县,一根网线联通世界,占全国电商市场近80%的表演服饰和40%的汉服都产自这里。2024年,曹县“两服”网络零售额突破181.3亿元,有176个行政村被评为“中国淘宝村”,带动25万人在产业链条上致富,成为当地群众增收、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在鄄城县,近年来立足肉鸭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围绕农牧业循环做大文章,打通了包含种苗繁育、饲料加工、肉鸭养殖、精深屠宰、羽绒加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木柴秸秆资源化利用等内容的循环协同全产业链,孵化出益客食品、万华禾香板业等行业龙头企业。

产业升级的风光背后,是菏泽全面对标“牡丹样板”,放大特色产业“富民效应”做出的努力。菏泽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建东介绍:“着力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在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增加种粮面积、提升粮食产能的基础上,着力培壮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粮食生产能力稳中有进。菏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00万亩,总产量连续5年超过156亿斤。现代畜牧业蓬勃发展,能繁母猪存栏量、肉羊出栏量均居山东第1,蛋禽存栏量山东第2,牛出栏量全省第5。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培育创建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419个、省级及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达到1081个。

多股力量汇聚到一起,是菏泽一路上扬的农民收入:从2013年到2023年,菏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9年位居山东第1位,从2013年的9309元,增长到2023年的19493元。

农民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