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重庆市涪陵区江北街道邓家村,田间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砍根、去叶……一个个“青疙瘩”被装上货车送往涪陵榨菜集团的江北原料厂。
据统计,2024年涪陵区青菜头收砍面积约74万亩,较上年增长0.45%,总产量超过190万吨,产业总产值达155亿元。从青菜头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出口,拥有百年历史的涪陵榨菜焕发新活力,“青疙瘩”如何成为“金疙瘩”,涪陵榨菜找到致富密码。
精心育种
应对特殊天气选育种苗
涪陵榨菜,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为“世界三大腌菜”,享誉全球。擦亮涪陵榨菜这张“金名片”,原材料的培育至关重要。
位于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的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渝东南农科院”),从1959年建成以来,一直从事着榨菜综合研究,近年来,更是培育了全国70%以上的青菜头新品种。
去年9月,重庆经历了长时间高温不下雨的天气,榨菜的原料青菜头一般在白露节气前后十天播种,雨水前收获。可种植户发愁了,这样的天气,种苗根本成活不了。
错过播种期,势必会对收成造成影响。“但我们早有准备。”渝东南农科院副院长石萍萍介绍,院里培育出能适应不同环境的优质品种,以此次干旱天气为例,主要推广的就是“渝早100”和“涪优928”两个品种。通过微信群、乡村大喇叭、“科技赶场”等方式,新品种被推广到全村种植户的农田里。与老品种相比,新品种相对抗旱,还具有较强的耐病性,瘤茎前期膨大速度快,为今年保产增收起到关键作用。
种子是榨菜的“芯片”,每当完成一个品种选育,都是专家万里挑一、反复试验的成果。2021年至2024年,涪陵区成功选育出适宜海拔800~1300m地区栽培的国内第一个高山青菜头品种“高山青”、国内首个早熟青菜头新品种“渝早100”、首个宜机收榨菜(茎瘤芥)新品种“渝机6号”、低皮筋低空心良种“涪优928”等青菜头新品种。收割面积不仅逐年稳步提升,产量也同样稳中有升。
如今,渝东南农科院正在探索一个更为低碳高效的种养循环模式——青菜头种植与涪陵黑猪养殖“联动”。收砍后的青菜头菜叶加工成饲料喂养黑猪,经过处理后的黑猪排泄物施肥于土地,以此代替化学肥料,让耕地肥力、地力得到保护和提升,让青菜头更为高产、优质,此外,专家还在进一步挖掘青菜头营养成分,以进行功能性选育品种。
智能化生产
打通榨菜产业智能制造“最后一公里”
立春后,收砍青菜头的场面十分热闹。村民们将收砍后的青菜头装上货车,送往涪陵榨菜集团的原料厂。送青菜头的车辆在厂外排起长队,江北街道邓家村三组的种植大户何忠勤说,“今年青菜头的菜形、嫩度都不错,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在涪陵榨菜集团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几乎见不到工人的身影,经过清洗后的青菜头在切分、拌料、灌装等工艺后,在生产线上就被加工成为成品,随后被销往全球。
3秒剥一个青菜头、精确到0.01毫米、剥筋效率是人工剥筋的三倍以上……“全球首台榨菜智能剥筋设备将于明年投用在新工厂。”涪陵榨菜集团副总经理贺云川说,青菜头去筋处理是榨菜生产加工前一个重要环节。受限于人工成本高、缺乏机械化设备、效率低下等因素影响,去筋处理一直是行业发展的痛点。
为更好提升生产效率,涪陵榨菜集团耗时5年,历经五次迭代,成功研发出了全球首台榨菜智能剥筋设备。该设备融合了智能称重、AI视觉识别、大数据学习等技术,实现了榨菜智能筛选分级,有效提升青菜头剥筋效率和剥筋合格率,赋能榨菜产业升级。
提升全球竞争力
“国民下饭菜”不断创新
工艺是制作榨菜的灵魂。贺云川说,制作涪陵榨菜,盐度、腌期都有严格的规定,经过三腌三榨,将精华保留下来。针对不同地区,涪陵榨菜集团还开发出轻盐榨菜、休闲榨菜等不同新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榨菜出口连续5年实现增长15%。
目前,涪陵榨菜销售在国内全覆盖,更出口远销至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涪陵区出口榨菜2.24万吨,出口额2.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4%、28.1%。
近年来,涪陵区打造榨菜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为抓手,持续发力海外市场。充分发挥两个基地的集聚和带动效应,用专业平台、专业服务集聚外贸货流、资金流、数据流,改变外贸小、散、乱的现状,做全世界酱腌菜外贸第一平台。
目前,涪陵拥有榨菜生产企业40家,其中出口榨菜企业14家,形成了涪陵青菜头、全形榨菜、方便榨菜、出口榨菜四大系列100多个产品品种,带动涪陵及周边区县60万人增收致富。
涪陵区搭建全国首个榨菜智慧出口平台,优化通道、结汇、退税业务流程并简化相关手续,支持企业开展AEO认证,切实降低榨菜企业出口成本。上线的“榨菜产业大脑”促进榨菜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运行以来,在种子申报、病虫害防治、极端天气应对、产业主体体征指标、三大安全监管、产业服务等方面的实战运用,取得较好效果,此外,涪陵区还推动涪陵榨菜集团、绿陵实业、洪丽食品等5家企业通过美国FDA认证。
避免“菜贱伤农”
涪陵制定青菜头保底价
“尽管市场行情有波动,但我们有保底收购价,以今年来说,能挣10万元左右。”江北街道邓家村的种植户周流贤说。涪陵区创新建立“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利益链”榨菜利益联结机制,让种植户们吃了定心丸。
每年青菜头播种前,涪陵区都会引导农户与村里合作社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全区70%以上青菜头种植基地实施订单生产,农户向合作社、合作社向企业交纳履约保证金,以履约保证金约束来确保青菜头种植和收购的稳定;同时,还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股份合作模式,构建“保底分红+财政投入资金股权化分红+盈余二次分配”的股权收益分配机制,建立起完备的利益联结。
接下来,涪陵区还将着力在推动榨菜产业向“品种多样化、种植机械化、加工智能化、产品多元化、品牌国际化”上下功夫,到2027年,全区青菜头种植面积稳定在75万亩,青菜头总产量190万吨,产销成品榨菜65万吨以上,实现榨菜产业总产值200亿元。
上游新闻记者 钱也 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