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1.洪秀全和金田村起义
洪秀全(1814-1864年),广东花县人,生于农民家庭。他幼年即能熟诵《四书》、《五经》和《孝经》等多篇古文。他喜读中国历史及奇异书籍,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很深,当过私塾教师。自16岁起四赴广州府投考不中。在1843年最后一次应试落第后,阅读了传教士梁发的基督教布道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受到启迪,从此他开始从事传教活动。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1844年春,洪秀全与冯云山辗转赴广西贵县赐谷村传教,宣传革命。同年10月,洪秀全回花县制作宣传文章。1845-1846年,他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著作,把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论证"皇上帝"是不分中外的"大共之父",提出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人人平等"的"公平正直"的世界,号召人民起来战胜清朝封建统治者。
1847年秋至1850年间,洪秀全与冯云山在广西桂平县紫荆山区创建拜上帝会,积极发展组织,领导当地群众同封建势力作斗争,为发动反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作准备。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治更加腐朽,英国鸦片走私更加猖獗,广大人民深受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和剥削,民不聊生,饥寒交迫,不满情绪日益强烈,反抗斗争遍及全国各地。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被清政府各个击破。洪秀全、冯云山创立的拜上帝会,有明确的纲领和严密的组织,把分散的群众斗争逐渐汇合成一股大起义的洪流。
1850年春夏间,洪秀全要求各地会众到金田村"团营"整编队伍。万余人陆续到金田会合,途中不断与阻拦的清军发生战斗;12月底,在平南县思旺击溃清军;1851年1月1日,又在金田附近的蔡村江大败清军。这两次战斗的胜利使金田形势有了良好的开端。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拜上帝会会众在金田地区庆祝洪秀全38岁生日和起义胜利实现,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太平天国把南京改称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政权。
2.太平天国的政权建设和政策
金田起义以后,太平天国初步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定都天京之后,各级政权组织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是天王,下设王、侯两等爵位(后来在诸王之下陆续增设义、安、福、燕、豫、侯六等);设军师、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卒长、两司马等12级职官。爵位和职官不分文武,军政兼管。以后官制又有所变动。
太平天国的政权机关,分中央、省、郡、县四级。东王杨秀清的政治地位仅次于天王洪秀全,永安所封各王均受东王节制。定都天京后,东王府实际成为中央政权的国务管理机关。各级官员除奏谢恩赏可直达天王外,军政大事都要先汇总东王裁处,最后才上达天王裁决。省级官员大都由王、侯兼任,郡设总制,县设监军。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系统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关系的根本任务和实现这一任务的途径和措施,描绘了几千年来农民理想的太平乐园。
《天朝田亩制度》对乡官的组织系统、任务和职权作了明确规定。乡官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按太平军的编制把广大军民组织起来。乡官在维持地方秩序、征收赋税、办理军需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其成分比较复杂,除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外,充任乡官的还有流氓无产者以及地主士绅。
在城市管理方面,太平天国曾试图推行一套军事化的政策和制度。在天京,一度废除私有财产,废除商业,居民的财物一律收归圣库,生活必需品按定额供给。居民按性别分别编入男馆女馆,夫妻不得同居。1855年初,天京居民恢复正常家庭生活,并允许私营工商业。
关于妇女问题,《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废除买卖婚姻。太平天国还提倡一夫一妻制,禁止娼妓、缠足、买卖奴婢等。他们还建女军,设女官。这些措施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宗法制度和旧伦理观念。
在思想文化方面,太平天国对孔丘和儒家经书的权威采取了否定态度。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就撤掉了他私塾中的孔丘牌位。他在1848年所写的《太平天日》中指出:"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金田起义后,太平天国把儒家经书以及诸子百家之书斥之为"妖书",严禁买卖、阅读和收藏。但是儒家思想对维护太平天国的统治是有益的,所以在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又宣布"孔孟非妖书",删除其中的"妖话"仍可阅读。对《四书》、《五经》也只是作些枝节的改动,三纲五常、天命论、等级制等根本的东西仍被保留下来。
太平天国实行了开科取士制度,报考之人"不论门第出身",试题"不本"儒家经典,体现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精神。
太平天国采取了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主张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他们严禁鸦片输入,鼓励正当贸易。但是,太平天国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尚缺乏深刻的认识,并为宗教形式所迷惑,误把一些侵略者当作"洋兄弟",允许他们"自由出入"及"货税不征"。
总之,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实行的一系列政策,都体现了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和反对帝国主义,维护民族尊严和中国人民利益的立场。但是,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因此不能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并且农民阶级的弱点和局限性,在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中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3.洪仁玕及其《资政新篇》
洪仁玕(1822-1864年),广东花县人,洪秀全族弟,拜上帝会的最早会员。1851年金田起义后,因清廷搜捕洪秀全亲属,仁玕不能在家乡安居,去广西寻找太平军未果。1852年4月去香港,在瑞典教士韩山之处教书,并向韩山之口述了拜上帝会创立过程,韩写成《太平天国起义记》。不久,仁玕回广东东莞任塾师。1853年再度赴香港,入伦敦布道会,任宣教师。1854年春到上海滞留半年,入墨海书院学天文、历算。是年冬再回香港。他3次避居香港期间,与外国传教士有较多接触,接受了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1859年,他辗转回到天京后,很受天王器重,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后兼管外交事务。1859年写成《资政新篇》,经天王批准颁布。他还著有《英杰归真》、《钦定士阶条例》、《立法制宣谕》等。1864年7月,天京陷落后,他在湖州扶持幼天王拟去湖北会合陈得才军,途中被俘,同年11月23日在南昌就义。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所著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政纲,是太平天国后期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全文包括四部分:"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和"刑刑类"。该文件对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提出了一整套革新方案。在政治上,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权力归一"、"禁朋党之弊";设立不受一般官吏节制的新闻官和意见箱,使"上下情通";发扬"公议",以听取社会舆论和群众意见。在经济上,主张兴修铁路、公路及河道,举办邮政,设立银行等。在文化教育方面,主张兴医院、办学校,提倡移风易俗。在外交方面,主张与外国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和平等往来,不准外国人干涉我国内政。洪仁玕企图通过这一改革造出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使"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这一纲领虽已颁行,但由于当时中国社会还不具备实现的条件,加上太平天国一直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之中,这一纲领未能得以实施。
4.太平天国的后期活动和失败
到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除北伐战争失败外,在湖北、江西、安徽等战场都取得了很大胜利,又在扬州打垮了江北大营,在镇江和天京击溃了江南大营,从而使太平天国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太平军控制了东起镇江,西至武汉的长江流域的城镇。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的大部都纳入了太平天国的版图。
在太平天国节节胜利之后,起义队伍中的各种矛盾和弱点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1856年9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公开的分裂。"杨韦事件"和石达开分军出走,使革命受到严重损害,武昌、镇江、九江相继失守,天京被围。
东王杨秀清很有政治和军事才能,太平天国前期的巨大发展,与他的领导是分不开的。但是随着他个人权势的上升,骄傲专横的作风也日益滋长,随意责罚太平军将士,有些地位很高的领导人都受过他的"杖责"。东王驾出,官员回避不及,就要跪于道旁,他甚至借代天父立言的身份,借细小事故杖责洪秀全。杨秀清上欺天王,下压有功将领的行为,造成了领导人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1856年夏,杨秀清公然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杨矛盾激化,给韦昌辉叛乱造成了机会。
洪秀全虽然答应了杨秀清的要求,但立即密令在江西督师的韦昌辉和在湖北督师的石达开迅速返回天京。韦昌辉对杨秀清长期怀有不满情绪,但为了减少杨秀清对他的防范,表面上一向恭敬驯服,杨秀清轿到之处,他总是扶轿相迎。他甚至以五马分尸的酷刑处死其兄,而取媚杨秀清。对洪秀全更是极力阿谀奉承,骗得一个"爱兄之心诚"的美言。实际上他利用一切机会扩大洪、杨矛盾。接到密诏后,他率3000心腹部队星夜赶往天京。1856年9月1日深夜,韦昌辉指挥部下包围了东王府,残酷杀害了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下数千人,并造成天京城混战,二万多名太平天国将士被杀害,韦昌辉控制了天京,造成了恐怖局面。
9月中旬,石达开赶到天京,责备韦昌辉不该滥杀,韦昌辉不仅不服,还企图杀死石达开,石达开闻讯逃往安庆,其在京一家老小遇害。
石达开调集在安徽的部队进驻宁国附近,并要求洪秀全惩办韦昌辉。在广大将士的共同要求下,洪秀全下令,于11月初杀死了韦昌辉及其心腹200余人,结束了韦昌辉在天京两个月的恐怖统治。
11月底,石达开回到天京。洪秀全命他提理政务,但对他也存有疑忌,封自己的长兄洪仁发为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以牵制石达开。石达开于1857年6月离开天京,率部独立作战,极大地分散和削弱了太平军的兵力。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清军乘机猖狂反扑,太平天国遂由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御。洪秀全为挽救危机,选拔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等人重新组建领导核心。在军事上,太平军积极联合捻军作战,1858年9月,再次击溃江北大营,11月,在三河大捷中重创湘军。1860年5月,再次攻破江南大营,并乘胜东下苏、杭,革命再度出现高涨形势。
1860年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加紧勾结,联合绞杀太平天国革命。1864年6月,天王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不久,散居江南各地的太平军亦被镇压下去。
太平天国革命坚持长达14年之久,克复城市600多座,革命势力扩展到18个省份,沉重地打击了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反动势力压迫的斗争精神。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再次证明,在外国侵略势力与国内封建势力勾结的情况下,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没有工农联盟,农民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的。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