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戏海东青玉童子 故宫博物院持海冬青玉童子 古欢斋藏品持海冬青玉童子 古欢斋藏品图片说明翻译图片说明翻译

在造像艺术中,持海冬青人物并不多,但是却十分精彩。我们略为浏览一下:







国博持鹘玉童子





鸿盛祥拍卖玉童子









私人藏品



辽代持海东青铜人 老赵藏品



辽代持海东青铜人 徐开宏藏品





老赵藏品







私人藏品





吾道鼠藏品

今天我们就从其他的辽代文物的角度,再次启航,探索刺鹅锥存在的可能性或者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称作的刺鹅锥发遐想之旅。

2,首都博物馆成组渔猎木俑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在这一对契丹木俑中,左边持架,架着海冬青(从前后所拍摄图片,明显可见后来架子上的禽鸟被取下,下挂在杠子上,从猎手海东青变成了猎物死禽,这体现了相关人员对物件要素理解的转变)。见下图所示:





湖北省博物馆藏有仇英款《钟馗出巡图》,其中就有在杆上蹲鹰的状态,可以参照,见下图:







五代南唐顾闳中《钟馗出巡图》中也有杆上蹲鹰的造型,见下图所示:



延伸阅读:关于鹰架



从上述敖汉旗博物馆藏木板画上左侧人物手中一手持海东青,一手持鹰架的状态,其实这样的鹰架要素造型,在汉画像石、以及魏晋时期的彩绘画像砖上就已经出现过了。



山东苍山前姚村画像石《狩猎图》







徐州画像石艺术馆南馆展品第307号 乐艺会资料

嘉峪关新城魏晋四号墓出了一块狩猎图画像砖。长36厘米, 宽17厘米, 厚5.5厘米。“画像砖绘两猎人正在放鹰猎兔,一人手持鹰架,一人紧随其后,老鹰展翅飞翔,正在追一只奔逃的兔子”。画面上的飞禽,其实更像是海东青一类的矛隼。见下图所示:



到了五代南唐顾闳中《钟馗出巡图》中,也有小鬼手持鹰架,飞鹰逐犬的状态。见下图所示:







延伸到辽代,有一品辽代花钱,图中正反两面一样,都是四人骑马飞奔,俗称八人八马。其中,马上人物正是手持鹰架,架子上蹲着体量不大的海冬青,马前有天鹅飞翔,正是捺钵风俗之体现。见下图所示:









吾道鼠藏品 老赵旧藏

巧了,在铜镜上竟然也有同题作品的呈现:





唐就水藏品

其实,还有一件文物,也可能是与此相类,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波士顿美术馆藏传传金村出土的人物青铜造像。所谓的青铜弄雀俑。他的双手各持一个直立杆,杆上分别蹲着一只玉鸟。见下图所示:













网络资料

不过,由美秀美术馆的另一尊同样传金村出土人物青铜灯座(见下图所示),有学者对比美秀美术馆青铜人物的灯座,推测波士顿美术馆这尊也可能同样用途,因此推测,既然铜人手中的玉鸟为后加,则原本双手持灯云云。











根据下图博物馆的解说,也就是说,假设这个铜人手持的是灯具配件,那么他必须是双手奇怪地去各持了一个灯才是。

假设此铜人造型并非后缀,而是原状,或者古董商对双手所持鹰架的理解大体不错的话,那该多好,那么,主角也就是一图中所谓的动物训练师了。那么这可能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鹰架造型了,而所谓的玉雀,完全可能就是海东青。岂不美妙?:)可惜可惜。





下面展出状态为王公子拍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此作鹰架的延伸阅读,并不是说,我们认为首博狩猎木俑中的禽鸟所在木叉就是鹰架,其实,那个木叉更可能是鹰所蹲的木杆。我们只是在此顺势作延伸阅读,因为首博木俑肩膀上所扛的木杆的尖端是分叉的,与艺术图像中的鹰架顶部不同,木叉在狩猎中有叉虎的功能,这一点记得在木兰秋狩记载中有说明,但是此俑所扛之木叉尺寸又比较短小,也不类叉虎所用,特此说明。叉虎之叉,可参见五代南唐顾闳中《钟馗出巡图》中小鬼之持物,见下图所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