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古玩市场的时候,总能看到一群银发老者围坐在青石台阶上。他们小心翼翼地展示着包在绸布里的邮册,或是用旧报纸裹着的瓷碗,眼角的皱纹里藏着近半个世纪的收藏故事。


古玩市场

他们的眼神里没有了年轻时候的狂热,只剩下看透世事的淡然。经历过两次收藏浪潮的老玩家,用岁月淬炼出独特的收藏智慧:他们不再为天价数字心动,也不因市场冷热而焦虑。

跟他们交谈时,回忆起当年的集邮热潮,那可真叫疯狂。

80年代的集邮公司门口,总能看到蜿蜒数百米的队伍。有人带着马扎通宵排队,有人甚至用粮票换盖销票。


1984年老电影《邮缘》

邮市最疯狂时,一枚"全国山河小一片红"能抵得上工人数年工资,“大一片红”的天价更是刺激人们的神经。

然而,上千万玩家的入场,等来的不是“投资必有回报”的愿景,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割韭菜”。

老人们至今记得,1985年邮票总公司突然增发"熊猫"小型张,原本被炒到30元的邮品瞬间跌至面值。


壬申年猴票

1992年“壬申年猴票”发行,人们遗憾当年没赶上“80猴票”的热度,于是疯狂在这版猴票上找补,没想到高达2亿的发行量成为建国之后纪特邮票的最大泡沫。

1997年香港回归系列邮票发行时,面值50元的邮票集邮总公司加了个册子直接卖到120元。

结果小型张继续“背刺”玩家,发行量超过2000万,某省级集邮公司经理在两年内多次抛售,每次都伴随着新一轮炒作,最终让大量玩家手里的邮票变成“废纸”!


当年集邮市场的疯狂

当时的集邮热催生出荒诞的产业链,各种出尔反尔的“增发”,各种人为制造的“错版”。还有本该销毁的残次品为何会流出变成“绝版”?一旦某些品种被炒高又为何突然“大量放库存”?

一次又一次的割韭菜,让老玩家们终于失去了耐心。21世纪后,玩家逐步退坑,集藏协会的会员名册厚度缩减了四分之三。被伤透心的集邮玩家,经历了一番内心的挣扎后,松了口气,看开了。

曾见过一位李奶奶,经常把三十年的集邮册搬到阳台晾晒,笑着说道:"现在不用天天盯着价格涨跌,倒能好好欣赏这些方寸之间的艺术了。"


鉴宝节目的火爆

这种精心设计的击鼓传花游戏,在21世纪被完美复刻到收藏市场。古玩收藏要比邮票更加疯狂,动辄几千万上亿的拍卖天价,让一部分人更加“充满期待”,比之上千万的邮票玩家,号称8000万的收藏爱好者,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富豪。

然而真正富起来的,除了少数民间高手,其他的并不是收藏者本身。而是那些提供“服务”的鉴宝公司、拍卖公司、专家、假货贩子、仿古工厂、骗子、做局者......

某退休教师带着家传瓷瓶参加海选,鉴定专家给出800万估价后,立即有拍卖公司收取2万"宣传费",三年间换了五家机构,花费十余万后终于认清套路。这类故事在民间藏友身上俯拾皆是。

有人戏称:"比元青花更稀缺的,是讲良心的专家和拍卖行"。


拍卖现场

古玩市场的水深超乎想象。洛阳某仿古村,能定制带"出土痕迹"的青铜器;景德镇的高仿作坊,用X光照射做旧瓷器;甚至出现"做局"产业链:假墓葬、假传承、假著录环环相扣。

当大量玩家买到假货之后,那些提供“服务”的机构往往吹嘘成真品,为的是藏友的前期费用。然而当高手收藏到真品之后,那些专家反而不敢认了:“你一个普通人,凭什么能收藏重器?”

所谓“正规公司”,他们紧守“传承有序”。所谓专家,他们放言“馆藏即是真理”。真假颠倒是常态,假货成了主流,一旦碰到真精稀,不但带来不了财富,反而可能随时面临“违法”的风险。


古玩交流会

那些上了年纪的人,终是看开了:当年能放弃邮票,现在也能果断放弃古董。并非放弃欣赏把玩,而是不想再被资本牵着鼻子走。

一次古玩交流会,藏友老张展示他的藏品:老纪特邮票、明清瓷器、沁润玉石。他轻轻摩挲着这藏品说道:“学费已经交够了,现在我收藏的是教训,是眼力,是人生。”

夕阳西下,老藏家们收起各自的宝贝。他们不再关心明天拍卖行的落槌价,倒是惦记着周末的老友茶会。互相置换买卖是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收藏市场永远会有新韭菜生长,但这些看透轮回的老藏家,已在起落涨跌间修得圆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