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品读》2025年第2期内容
古往今来,中国人对生活的情怀和仪式感,都蕴涵在随节气而生的吃食之中。《论语》有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不时不食、顺时而食,是尊崇自然的养生之道,也是中华食文化的精要之义。在栽培种植技术日趋先进的当今,要做到不时不食似乎较难,但应时而生的时令佳品,无疑仍是人们的偏爱。板栗,大概是方今为数不多的有鲜明时令气息的吃食了。
“粳稻远弥秀,栗芋秋新熟。”中秋前后,新熟的栗子下来了,糖炒栗子的香甜在大街小巷飘散起来,板栗烧肉、桂花栗羹的美味在餐桌上洋溢开来,人们就沉浸在秋天的喜悦和满足之中了。饱满圆润的栗子,是秋天的杰作,带来了佳时的馈赠,满载烟火人间的风味。
板栗之特别,还在于它是中国原生的物种。我们常吃的果蔬,有不少是从域外传入。据说,花生和土豆原产于南美,辣椒自墨西哥引进,葡萄源自于西亚,西瓜则来自非洲撒哈拉,核桃原产地是否在中国尚存争议。而板栗毫无疑问是我国最古老的果树之一。《诗经》有载“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表明板栗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史了。自古以来,板栗就是人们喜爱的食物,《庄子》有“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在唐代,板栗列入宫廷美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辙、陆游等历代文人都有咏赞板栗之作。范成大“紫烂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写出了板栗“千果之王”的气质;郑逸梅“肥也,嫩也,暖也,尽栗之长,非老好饕不知”,则生动展示了板栗之美妙。板栗一枚,充盈着人间美味和无尽情思,在中国人的舌尖穿越千年。
板栗遍布生长于中华大地,其中河北是主产区。司马迁《史记》有载“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记述了古时燕赵大地种植板栗的盛况。位于燕山东麓的青龙县,地处著名的京东板栗黄金种植带。来到青龙,巍峨沧桑的明长城,灵秀多姿的祖山,蜿蜒莹澈的青龙河,让人叹服于燕云之地自然造化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若是初夏,满山遍野竞相盛开的板栗花,历经千年老树新枝的古栗树,则是又一幅令人神往的青龙画面。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创造了青龙千百年的板栗种植史,乡村振兴、产业提升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驱动青龙板栗大规模、高质量发展。百万余亩的种植面积,不断完善的产业和产品体系,让人相信青龙在中国乃至世界板栗产地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青龙方言中,闻气味的闻,说做“听”。“听”得栗花香,甚妙,有诗的意境,让栗花之味有了韵律感。这味道,穿过数千年的时空,带着浓浓的时代气息,翩然而至。
作者: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