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帝王制度,大清的皇族们为了生计,不得不隐姓埋名,回到他们的家乡东北或流散到其他地区。

而末代皇帝溥仪则仍然享受到民国政府的优待,溥仪也本以为人生会就此过去,谁曾想到,他竟然三次登基三次退位,历经清朝、民国、伪满国、新中国多个时代。



溥仪的一生跌宕起伏,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到新中国的战犯,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为何袁世凯、蒋介石、日本人、苏联、新中国都没有杀溥仪?



大清灭亡后溥仪去哪了?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由于光绪帝没有儿子,慈禧太后在临终前下令让皇室醇亲王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年号定为“宣统”。

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由于溥仪年龄太小,根本不足以当政,由光绪帝的皇后,也就是溥仪的伯母隆裕太后垂帘听政。



隆裕太后在溥仪继位后,承担起教导和辅佐溥仪的责任,她负责安排溥仪的日常起居,并成为他的第一任老师。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隆裕太后在惊慌失措中不得不依靠袁世凯等大臣来应对局势。

但在袁世凯等人不断施压和劝说下,隆裕太后最终于1912年2月12日,以溥仪的名义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宣布溥仪退位。



溥仪退位后便依据《清室优待条件》继续居住在紫禁城中,侍卫人员照常留用,此时的他年仅6岁,在紫禁城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政变,废除之前的清室优待条件,强行将溥仪赶出宫中,溥仪只能逃往父亲生前的府宅。



在这里待了一年后,溥仪和皇后婉容、妃子文绣移居天津,来到天津租界生存,溥仪在此接触到了日本关东军的代表,愈同日军筹划复辟。



而日本关东军利用到溥仪,向他描绘所谓“满洲国”的蓝图,并承诺将协助他恢复皇位,在东北建立一个由溥仪统治的国家,让他延续大清龙脉,被复辟幻想冲昏头脑的溥仪,竟然轻易相信了这些甜言蜜语。

随后溥仪将大量故宫珍宝偷运至天津,并变卖这些文物换取资金,为伪满洲国建立埋下伏笔。

1932年3月,伪满洲国正式成立,溥仪真的又重新当上了“皇帝”,殊不知,他已被日军当成傀儡,一举一动皆被日军控制。



在此期间,婉容因染上毒品病逝,文绣则公开宣布与溥仪离婚。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溥仪试图逃往日本,然而,飞机刚刚起飞不久,就被苏联的飞机拦截,溥仪也被押至苏联战俘营。

虽然溥仪在苏联非常痛苦,但他还是请求苏联不要将他送至中国,因为他怕受到中国的审判。



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溥仪还是被引渡回国,关押于抚顺战犯管理所,他通过在此改造与学习,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撰写了《我的前半生》,最终获得特赦。

特赦后的溥仪先后在北京植物园、全国政协工作,并在1962年与护士李淑贤结婚,一代帝王最终在新中国的土地上扎根,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度过了余生。



为何各方势力都没有杀溥仪?

溥仪历经清朝、民国、伪满国、新中国多个时代,亲手建立了伪满洲国,支持日本战争经济,出卖国家利益,还镇压抗日力量,为何各方势力都没有杀溥仪?

在民国时期,溥仪虽被袁世凯逼得退位,但袁世凯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内心存在一定程度的“忠君情结”

袁世凯制定《清室优待条件》,承诺保障皇室的待遇,体现了他忠君的思想以及建立民国政权的合法性。



而且,溥仪当时才6岁,既无实权也无政治能力,对袁世凯的统治构不成威胁,害他可能还会引起舆论,甚至激起整个皇族势力的反抗。

溥仪在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后,投靠了日本建立伪满洲国,而日本也正需要溥仪作为伪满洲国的“皇帝”,骗取国际社会承认,以此来掩盖侵略的本质。

溥仪就像一个提线木偶完全被日军操控,日本通过控制他实现对东北的间接统治,如果将其杀害将直接暴露日军的侵略意图。



抗战胜利后,溥仪作为指证审判证人,揭露日本侵华罪行,客观上对审判日本战犯起到积极作用,蒋介石国民政府需要利用其证词巩固国际正义形象,此时处决反而不利。

苏联作为战胜国需要遵守国际审判程序,溥仪的身份过于特殊,苏联未经公审不敢擅自处决战犯。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政权需要尽快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对于溥仪这样的人物,如何处理他成为一个敏感的问题,如果贸然处决溥仪,可能会引发国内外的关注和争议。



况且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积极配合改造,成为共产党改造罪犯的典型案例。

溥仪的一生经历了从帝王到公民的转变,清朝灭亡后的33年间,他始终是各方势力博弈的政治符号,最终在新中国改造政策下实现重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