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上汽集团以26.42万辆的销量实现7.86%的同比增长,但旗下合资品牌上汽大众却交出了一份令人意外的成绩单:单月销量7.52万辆,同比下滑20.94%,环比降幅更是高达42.18%。这一数据不仅延续了上汽大众自2023年以来的连续下滑态势,也折射出大众集团在华发展的深层挑战。数据显示,2024年大众集团在华累计销售292.81万辆,同比下滑9.5%,较2019年巅峰期减少约130万辆,销量水平几乎回落至2012年。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传统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转型浪潮中面临的系统性考验。
从市场环境看,季节性因素与行业周期叠加放大了销量波动。2025年1月恰逢春节假期,购车需求阶段性收缩,而2024年末车企为冲刺年度目标推出的大幅促销政策提前透支了消费需求,导致2025年1月整体车市遇冷。多家主流厂商销量环比降幅超过40%,部分品牌甚至下滑70%。这种短期波动虽属行业常态,却暴露出传统销售模式对政策刺激的高度依赖。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2024年整体车市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上汽大众全年销量降幅仍控制在5.51%,但2025年首月的剧烈下滑显示出其市场韧性正在经受更严峻考验。
更深层的原因则源于行业结构性变革。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重构了市场格局,2024年零售销量前十车企中自主品牌占据七席,奇瑞等品牌甚至在单月销量上压制上汽大众。新能源转型的滞后更成为关键掣肘——尽管大众集团2024年在华新能源车交付超20万辆,ID.3等车型表现亮眼,但新能源渗透率仅6.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相较之下,比亚迪、广汽埃安等自主品牌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产品矩阵,AION S单月销量可达ID.3的两倍。大众集团“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下的PHEV/REEV新车型需至2026年才能上市,2025年仍以燃油车为主的产品结构难以应对市场剧变。
产品力短板与品牌信任危机同样不容忽视。帕萨特2019年中保研碰撞测试风波引发的信任危机余威尚在,该车型月销量从巅峰期的2万辆降至1万辆,连带拖累途观L等主力车型。尽管上汽大众推出途观L Pro等智能化升级车型,但车机黑屏、系统故障等质量问题频发,削弱了消费者信心。产品迭代速度的迟缓更使问题雪上加霜,主流自主品牌已将产品更新周期压缩至18个月,而上汽大众主力车型如朗逸、帕萨特的换代节奏仍停留在传统周期,导致在智能化、电动化配置上逐渐脱节。
体制改革的阵痛与渠道压力进一步加剧困境。上汽大众长期依赖的政府采购市场显著收缩,福建某经销商政府订单金额从2022年的1590万元骤降至2024年的40万元。同时,以价换量策略虽暂时稳住销量,却导致二手车残值体系崩塌——朗逸新锐新车落地价已低于二手市场价格,经销商利润空间被压缩,部分4S店被迫关停。内部转型的迟疑也付出代价,错失与华为、百度等科技企业深度合作的机会,使其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领域错失先机。
面对挑战,大众集团正加速战略调整。2025年将推出基于PPE平台的全新奥迪电动车型,并发布首款增程式混动车型,同时推进燃油车混动化升级。但转型成效尚需时间验证,短期内仍需承受阵痛。贝瑞德强调“市场份额并非唯一标准,盈利水平才是首要考量”,显示出战略重心的调整。对于上汽大众而言,如何在维持燃油车基本盘与加速电动化转型间找到平衡,修复品牌信任度,优化渠道体系,将成为决定其能否重返增长轨道的关键。
中国市场正在经历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合资品牌过往的规模优势逐渐转化为转型包袱。上汽大众的销量曲线,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经营晴雨表,更折射出传统汽车巨头在产业革命中的集体困境。正如大众集团所言,“竞争不是冲刺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这场关乎生存的耐力赛,考验的不仅是技术储备,更是战略定力与变革决心。
本文源自:金融界汽车
作者:AI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