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川

最近,小爱发现患者交流群里关于放疗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对于每一位患者来说,治疗决策不仅关乎生存时间,更直接影响未来的生活质量。今天,小爱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早期到晚期,一步步为你解析放疗的适用场景和特点,让你在面对医生时更有底气和方向。

分期为纲:从诊断到策略决策的科学依据

在大家的传统印象中,放疗就是用高能射线“轰炸”肿瘤部位,杀灭癌细胞。但实际上,现代放疗早已升级为高度精准的“定点清除”。比如局部放疗,就是通过精准定位,将辐射能量集中在肿瘤区域,既能最大程度杀灭癌细胞,又能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常见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和调强放射治疗(IMRT)就是这类技术的代表。

联合放疗则是将放疗与其他治疗手段(如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结合起来,打出“组合拳”,让放疗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整体治疗策略中的重要一环。

在肺癌治疗中,放疗的应用模式会根据肿瘤的不同阶段(分期)而有所不同。

基于TNM分期系统,肺癌被分为I期到IV期。早期(I期、部分II期)强调对局部肿瘤的根治性控制;III期因肿瘤蔓延至淋巴结和邻近结构,需要区域控制与全身干预并举;IV期已存在远处转移,需要以全身治疗为核心,辅以局部介入。通过精准分期,医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肿瘤特征和扩散趋势,为你制定更合适的放疗方案。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2

早期肺癌(I期、部分II期):

局部放疗的精确打击与替代性选择

当肿瘤还局限在肺叶或肺段内,没有明显淋巴结受累或远处转移时,I期及部分II期肺癌患者通常会首选手术切除。然而,一些患者由于年龄、心肺功能不足或合并其他疾病,可能不适合手术。这时候,**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就派上了用场。

与传统放疗相比,SBRT是一种精确定位、单次剂量较大的放疗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杀伤肿瘤,同时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降到最低。对于部分II期患者,还可以结合术后辅助放疗,进一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在制定具体方案时,医生会根据肿瘤与气管、肺门血管、胸壁等结构的距离,精确设计照射野和剂量分配,确保既能有效控制肿瘤,又不显著增加放射性肺损伤或胸壁痛的风险。

局部晚期肺癌(III期):

多手段协同下的联合放疗策略

当肺癌发展到III期,肿瘤已经波及纵隔淋巴结或邻近结构,且无法通过手术切除时,单纯的局部放疗就难以全面控制潜在的微小转移了。这时候,同步放化疗就成了重要方案之一。同步放化疗的理念是:在放疗精准打击肿瘤的同时,化疗药物帮助清理体内潜藏的肿瘤细胞,从而增强整体治疗效果。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III期患者,同步放化疗比序贯方案更能提高长期生存率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III期不可切除肺癌中也逐渐崭露头角。目前,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或放化疗联合靶向药物(如针对EGFR突变患者的奥希替尼)的治疗方案已经进入临床。这些联合治疗方案通过多种机制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比如,放疗使肿瘤细胞破裂并释放抗原后,免疫系统更容易识别残存肿瘤细胞。在此基础上,适时加入PD-1/PD-L1抑制剂等免疫药物,或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与总体生存期

对于存在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如EGFR或ALK重排),如果已经通过药物控制了大部分肿瘤负荷,那么在局部顽固病灶处应用放疗有望进一步改善控制深度。通过严谨的剂量分配、图像引导的调强放疗、PET-CT辅助定位、呼吸门控及适形调强技术,可以尽量减少对肺、食管、心脏等正常组织的损伤。这不仅意味着更高的肿瘤控制概率,也意味着在获得长期生存益处的同时,努力控制副作用

转移期(IV期):全身治疗为主下的局部放疗辅助

当肺癌扩散至远处(如脑、骨、肝、肾上腺等器官)达到IV期时,全身治疗手段(化疗、免疫、靶向治疗)就成为控制整体病情的核心。即便如此,如果转移灶数量有限(寡转移状态),在全身治疗基础上对特定转移病灶进行精确的局部放疗,仍有助于延缓局部进展并改善临床结局。

对于已接受靶向药物但出现少数顽固性转移灶的患者,精确的局部放疗可对耐药部位进行“补刀”,减少耐药亚群扩张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一般状态、合并症、转移灶位置以及分子标志物特征,灵活安排照射野与剂量,使治疗更加个体化。



图片来源:摄图网

5

深入考量的临床要点:

基因检测、功能评估与个体化策略

临床决策不应仅以分期为依据,还需考虑分子特征和整体功能评估。对于EGFR、ALK、ROS1等有特定驱动基因突变,或PD-L1高表达的患者,治疗策略会因个体特征而定制。比如,PD-L1高表达且III期不可切除的患者在同步放化疗后引入免疫治疗,往往能获得更明显的生存益处;已通过靶向药物控制主体病灶的EGFR突变患者,可针对局部残余顽固病灶利用放疗进一步优化控制。

此外,肺功能测定(如FEV1、DLCO)、心脏评估、营养状态与精神状况等因素也影响治疗选择。若患者不耐受高强度同步治疗,可选择更柔和的序贯治疗模式或分步实施方案。这种个体化策略建立在对患者多维度评估的基础上,使治疗更符合患者实际生理条件与生活需求。

副作用与疗效评估:

动态调整下的策略优化

放疗副作用与照射范围、剂量分割模式、合并治疗类型密切相关。放射性肺炎与食管炎是常见问题,通过精确的靶区勾画、调强放疗技术及严格的剂量限制可减轻发生率与严重度。与化疗同步时,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疲劳、恶心呕吐等。与免疫治疗合用时,需特别关注是否出现免疫相关肺炎等交叉不良反应。

疗效评估可借助定期CT、PET-CT、MRI及血液生物标志物监测进行动态观察。如发现肿瘤对初始方案不敏感或副作用过大,治疗团队可实时微调放疗剂量或照射范围,并讨论是否更换或增加全身治疗模式。



图片来源:摄图网

小爱温馨提示:

放疗前你可以问医生这些问题

1. 我的肺癌具体处于哪个阶段?这种分期对我的放疗选择有什么影响?

2. 我的放疗照射范围是哪个区域?

3. 我的放疗是根治性放疗?还是姑息性放疗?总体剂量是多少?

4. 整个放疗过程需要多长时间?每天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接受治疗?

5. 同步放化疗或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相比单纯放疗,具体有哪些额外的治疗效果?

6. 放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副作用?我应该如何预防或缓解这些副作用?

7. 如果在放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适或副作用,我还可以选择哪些替代治疗方案?

8. 如何监测治疗效果,哪些指标或症状是我需要特别注意的?

9. 治疗结束后,我需要多久进行一次复查?复查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项目?

10. 在接受放疗的同时,我是否需要调整我的饮食或服用特定的营养补充剂?

11.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耐受度,您是否建议我进行哪些类型的运动或休息安排?

随着医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放疗的精准性与安全性必将持续提升,为肺癌患者提供更加灵活、多元且有效的治疗选择。在制定个体化方案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肿瘤特征以及个人需求,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兼顾疗效与安全。展望未来,每一次研究突破与临床实践的积累,都将为更多患者创造更广阔的康复空间与生活质量提升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Chen Y, Gao M, Huang Z, et al. SBRT combined with PD-1/PD-L1 inhibitors in NSCLC treatment: A focus on the mechanisms, advances, and future challenges[J]. J Hematol Oncol, 2020, 13(1): 105.
[2] Johnson DH, Schiller JH, Bunn PA. Recent clinical advances in lung cancer management[J]. Clin Oncol, 2014, 32(10): 973-982.
[3] Andruska N, Stowe HB, Crockett C, et al. Stereotactic radiation for lung cancer: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challenging scenarios[J]. J Thorac Oncol, 2021, 16(7): 1075-1085.
[4] 葛兴萍, 于灏, 张佳奇, 等.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疗期间同步化疗周期数对预后的影响[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 30(7): 671-675.
[5] Chi A, Nguyen NP. Rationale for combining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with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n medically inoperable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Cancers (Basel), 2022, 14(13): 3144.
[6]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 2023[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