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但与之相伴的是,新能源车险市场面临诸多挑战。从居高不下的出险率、高昂的维修成本,到保险风险与价格匹配失衡,部分车型投保难、保费过高,不仅困扰着广大车主,也制约着新能源车险行业的健康前行。

而中国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发布的一组数据,更是将新能源车险遭遇的“成长的烦恼”表现得格外突出: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承保亏损57亿元,呈现连续亏损态势。

1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首个新能源车险指导意见,也是继2021年12月14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后,有关新能源车险的最新政策。

《指导意见》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新能源车险市场的发展指明方向,其中的改革举措和监管思路,将如何重塑行业格局、解决现存痛点,又会给消费者、车企、保险公司等各方带来哪些深远影响,备受行业关注。

新能源车险领域矛盾重重

2024年,我国新能源商业车险保费收入1409亿元,同比增长35.2%,这是新能源商业车险年度保费首次突破千亿元。同时,新能源商业车险已结赔款约587亿元,同比增长63.47%。行业综合赔付率突破85%(传统燃油车为62%),导致全行业承保亏损57亿元,这已是行业连续第三年亏损,而从2022到2024年累计亏损额已达143亿元。

无论是保费收入还是赔付金额,新能源商业车险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业内人士认为,从趋势来看,新能源车险必然是车险增量市场的主角,但也可以看出,新能源车险高赔付导致连续亏损仍是一道难题,由此衍生出的新能源车险保费高、投保难等困境始终困扰着行业和消费者。


波拉汽车咨询服务(青岛)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浩分析,新能源车险作为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全新内容,其健康发展主要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成熟和发展,用户使用习惯,新能源汽车用户规模,保险公司对于风险的判别能力和数据掌握,用户侧配套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细化等。

虽然《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已实施3年有余,但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仍处于变化中尚未固化,用户规模相对较小,很多用户从燃油车切换到新能源汽车,使用习惯存在一些偏差,保险公司积累的风险模型和数据仍处于不断补充完善中,面向新能源汽车用户服务,尤其是维修服务的体系仍不完善,所以市场矛盾依然突出,仍旧存在不少新问题。

车车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也指出,保险公司作为新能源车险的经营方,早已意识到新能源车险投保难、投保贵的根源所在,但仅依靠财险业自身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些问题,所以需要汽车、交通等多领域的机构、企业共同发力加强统筹协调。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使用上,很多消费者由于使用习惯的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率较高,另外因为使用较为经济,导致大量从事运营的车主购买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推高出险率。在制造工艺上,大多数汽车采用整体压铸成型的造车工艺,因此在发生事故之后维修成本较高。在维修上,由于电池厂、整车厂人为设置技术门槛,导致社会综合修理厂难以承修新能源汽车,当三电系统损坏需要厂家指定的人员维修或提供配件,造成新能源汽车维修被封闭在原厂体系内,维修成本自然居高不下。

政策引领力求拨开行业迷雾

当繁荣背后的问题逐渐显现,叠加智能驾驶技术快速迭代,新能源汽车的驾驶风险因素发生转变,传统车险模式难以适应新的风险特征。保险行业急需在产品设计、定价模型、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变革,以应对这些挑战。

在此背景下,《指导意见》应声出台,从降低维修成本、创新产品供给、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强监管等多维度发力,为化解行业矛盾、促进新能源车险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引,正可谓恰逢其时,意义深远。

在王浩看来,《指导意见》中不乏多个亮点:一是明确提出要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通过丰富维修零配件供给渠道和类型,引导消费者培养良好用车习惯,推动新能源汽车数据跨行业合规共享,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等措施,提升新能源车险向更高质量发展。

二是优化新能源车险产品供给和费率,实现更灵活、精准的服务保障。引导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丰富商业车险产品,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等,提升车险产品和定价的精准度和合理性。

三是促进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整体提升。通过推动保险公司提升经营质效,加强精细化管理,主动顺应智能驾驶趋势,探索风险减量服务创新,开展车辆安全性和维修经济性研究等,促进财险公司的经营质量提升。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指导意见》能否得到有效实施,还要看其在具体落地过程中能否处理好几个棘手问题。在目前情况下,新能源车企手握产品、技术和用户,话语权过大,他们的支持、配合、参与度,直接影响实施效果。同时,用户对新能源汽车产品使用习惯的培养,需要汽车行业、保险行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预计需要较长的周期方能达到理想状态。另外,财险公司的新能源车险产品开发、定价、承保、理赔服务等,需要完善的数据、技术、零部件、维修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的支持。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不断变化且迭代周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这些支撑体系也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优化。

与此同时,《指导意见》的落地不仅需要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多个部门跨部门协同,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工作重点和协调机制需要磨合问题;而且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开放技术、销售“三电系统”配件等,需要打破企业间的利益壁垒和技术保护,促使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合作,这些都非一蹴而就。

各方呼唤新能源车险开新局


《指导意见》充分求解各相关群体的最大利益公约数,竭力追求新能源车险市场的效率与公平。国信证券研报称,《指导意见》从产业链角度出发,针对当前新能源车险面临的承保难、赔付高、承保亏损等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为后续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系统化政策奠定基础。国泰君安研报则指出,这一揽子政策有利于化解新能源车险发展难题,利好头部险企承保盈利改善。

保险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指导意见》要求保险公司提升经营质效,是引导行业通过提升精算定价、精细化管理等能力推动新能源车险扭亏;还提到当前险企定价数据存在滞后,这意味着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和技术更新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在多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那么从保险行业自身来看,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落实《指导意见》,推动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普遍指出,保险行业要充分发挥新能源车险在损失补偿、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提升专业化水平,丰富商业车险产品供给,优化定价机制,推动经营提质增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

首先,优化保险公司业务流程。加强总公司与分支机构协同,强化科技运用和数据赋能,整合新能源车险经营全链条和各环节,压降经营管理成本。

其次,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与基准费率。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风险为基础的新能源车险费率形成机制,提升保险公司精算定价的精细化、差异化水平,提升新能源车险价格与风险的匹配性。

再次,优化商业车险产品供给。向兼职营运车辆提供合理保险保障,支持相关新能源车主根据实际运营情况灵活投保,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保障需求,有效化解车险价格与车辆使用性质错配问题。

《指导意见》宛如春日甘霖,精准地浇灌在新能源车险这片亟待成长的沃土里,多管齐下,全方位破除当前新能源车险发展道路上的重重荆棘。展望未来,随着《指导意见》的逐步落地生根,新能源车险市场有望焕然一新,开启新能源车险与新能源汽车协同共荣的全新局面。

文:郝文丽 编辑:焦玥 版式:李沛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