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
1996年出生的刘星彤虽然年纪轻轻,但头衔可不少。他是“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2023-2024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获得者,还是中国船舶集团渤海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造船”)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如今,刘星彤也是渤海造船技能实训中心的一名兼职教师,培训过的徒弟已有300余人。春节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见到他时,他刚刚结束一天的授课。“希望能将自己这么多年的经验和心得传授给这些青年职工,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刘星彤说,虽然大家只是普普通通的造船蓝领,但小焊条也能实现报国梦。
2024年,刘星彤荣获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受访者供图
刘星彤是一名焊工,对焊接近乎痴迷。小时候,他家附近有一个焊接作坊,每次放学路过,刘星彤总要蹲在旁边看一会,“光一亮,两块铁就连在一起了,感觉特别神奇”。电弧和熔池就像磁力的两极,吸引着彼此也深深吸引着他。
在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焊接专业求学期间,为了研究焊接手法,他几次睡在实训车间。“琢磨焊接方法就像解方程题,解完一个还想解下一个,特别有意思。”他回忆,“宿舍晚上9点半关门,有时候‘钻进去’忘了时间,就只能在车间窝一宿。”
2017年入厂培训时,很多新同事焊一根焊条就去休息了,刘星彤就把别人不用的焊条全捡过来,自己留着用。参加工作8年,他加了8年班,几乎每天都要在现场待到夜里十一二点,回家后再学习两小时理论。“白天都在一线,只有晚上有时间学习理论知识,琢磨一些新工艺、好点子。”
刘星彤正在进行垂直管焊接,氩弧焊打底焊条电弧焊填充盖面作业。受访者供图
渤海造船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始建于1954年,时称中国第一造船厂。作为土生土长的葫芦岛人,这份为国造船的荣誉也时刻激励着刘星彤不断磨炼本领,精益求精。
在一次埋弧焊大型变位机焊接中,由于位置特殊,每次上坡焊状态良好,但下坡焊总会出现未熔合、夹渣等缺陷。通过反复试验,刘星彤发现整个环缝正中心前方3cm处,胎位转动时,熔池冷却凝固正好处于水平状态。针对这一现象,他和团队研制出一套红外线水平仪,利用水平仪控制转动,避免焊缝处于下坡焊位置,问题迎刃而解。
船体焊接有着严苛的工艺标准,每次焊接需要在距坡口50毫米处画一条检查线,用以测量各项数据,保障产品精准度。以前都是两个人同时作业,纯手工划线,耗时耗力,产品结构特殊还很容易画偏。后来刘星彤和团队研究了一款多功能自动划线工装,两个夹具一夹,一个人就可以操作,不到1分钟就能画好线,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遇到科研难题,只要和焊接相关,刘星彤经常是大家第一时间的求助对象。有一次筒状结构对接板结构的角焊缝试验,焊接质量一直不理想。刘星彤到现场后,紧了紧压丝轮,调了下气体含量,将原来的直线往复、原地收弧改为斜锯齿加直线往复、手工填满弧坑的焊接手法,只用了十多分钟,试验就成功了。谈及成功的秘诀,刘星彤笑了笑:“勤能补拙”。
“你凭什么技能提升得比别人快?就是别人下班了你还在练。”他说。每次在打火前,他就已经在脑海里模拟出了熔池的轮廓、焊接后的三维效果模型。只有对焊接理解到极致,面对急难险重的突发情况,才能跳出固有思维,学会变通,迅速找到解决方案。
提起爱徒,中国船舶集团首席技师谷洪新竖起大拇指,“孩子非常聪明,反应特别快,技术可以说是相当到位”。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遇到一些科研项目进行不下去,他总能通过自己的方法快速解决问题。”
刘星彤参加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受访者供图
刘星彤在工作上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他坦言,这些年最亏欠的还是自己的妻子。“本来我们2020年婚纱照就拍完了,但直到2022年才结婚。”
“年轻的时候就那么几年,一混就过去了。”刘星彤想趁着年轻,在手艺上多些长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