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的北江畔,草甸绵延,江水泛着夕阳碎金。附近的石角镇灵洲村,咖啡香气悠悠飘散而出。一墙热烈绽放的炮仗花内,一个中式庭院,三五知己、亲友围坐一起,品茶咖,享惬意时光;一旁,身着洛丽塔服饰的少女手持手机,在花窗旁摆出俏皮姿势,记录美好瞬间。这是“河堤·心屿茶咖”的日常一幕,也是清远“村咖”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2月8日,清城区石角镇“河堤·心屿茶咖”,庭院内布置新春氛围浓,市民在拍照打卡。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一杯“村咖”,激发活力。近些年,在清远,越来越多的“村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咖啡+文旅”“咖啡+露营”“咖啡+设计空间”等元素的组合,成为乡村文旅“流量密码”,链接了城乡消费新场景,又吸引着更多年轻创业者带着创意和资金涌入,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活力。
童年院子变成游客的“诗与远方”
何敏是土生土长的石角镇人,从小在北江边长大的她,见证抗洪公园的建设、河堤变身网红打卡地,也萌生了“建一座河畔小院”的念头。2022年,她整合村集体闲置地,将童年的农家院落打造7间客房与茶咖复合空间,取名“河堤·心屿茶咖”。返璞归真的茅草屋顶、竹编灯笼与落地玻璃巧妙融合,露天茶座正对着“广东呼伦贝尔”河堤草甸,每逢落日鎏金时刻,吸引不少游客在这里放空心灵。在她看来,这份火热不仅源于毗邻河鲜街、工业园与村落的“闹中取静”优势,更因乡村咖啡馆承载着都市人对“慢生活”的想象。
2月8日,清城区石角镇"河堤·心屿茶咖",坐满了客人。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春节期间,客房每天满房,茶咖空间我们增设了不少桌椅,近百个座位总被坐满。为此还扩大了停车场空间,请了3个村民做兼职。”何敏表示,今年客流比去年同期翻倍,珠三角游客占七成,甚至有上海客人专程驱车而来。
距“河堤·心屿茶咖”13公里的马头山下,由老宅改造的“树下咖啡”馆,广西人卢学山正在接待客人,今年是他来清远的第二年。这位曾在广州工作的展览设计师,在2023年春节前夕做出疯狂决定——没实地考察就接手咖啡馆。“当时只想逃离加班生活。”他坦言。
“树下咖啡”位于石角镇马头村,保留着原有的三间两巷岭南建筑形态。院落古树洒下斑驳光影,坐在院子里,可看到马头山的山景,也能感受河堤草甸的舒适。树下咖啡原来的经营者老赵是一名雕塑工作者,转手给卢学山后,他仍在石角从事雕塑工作,卢学山也因此结识了许多从事艺术和设计工作的朋友。
2月8日,清城区石角镇”树下”咖啡馆。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两年来,树下咖啡迎来了很多客人。由于附近有碧桂园、美林湖、万科三大楼盘,咖啡店距离北部万科城只有5分钟,因此客户也以三大楼盘的熟客为主。春节期间,店里还迎来了不少外国顾客。零基础学冲咖啡的卢学山,如今已能熟练制作咖啡,并为外国游客担当“导游”,推荐周边游玩景点。
“被迫”出圈的“烦恼”
与石角大堤一带的“咖啡+景区”“咖啡+民宿”不同,位于清城区洲心街南埗大冲村的“秋·烘培·咖啡”是“咖啡+传统文化+设计空间”的结合。古式的屏风、古朴的桌椅,一棵挂满了红包的“发财树”,一面挂满了“二十四节气”的旧墙体......走进该店,火红的年味仍在,中国风元素扑面而来。在这里,喝咖啡不用咖啡杯,而是用茶碗。听的不是英文歌,而是邓丽君等歌星的怀旧歌曲。主理人庄橴介绍,春节期间,这里的营业额是平时的两三倍。
2月10日,“秋·烘培·咖啡”的户外院子,春节氛围仍在。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另一位主理人楚婷也是清远人,两人是高中同学、闺蜜。2022年,郭庄橴回到清远,将该村一家农庄改造成“咖啡+设计工作室”。起初仅内部使用,自娱自乐,也是供设计师寻找灵感,与客户交流的一个空间。没想到被人拍照发到小红书后,“出圈”了,很多人前来打卡。
这下,“被迫营业”的郭庄橴发愁了,只好喊来擅长做咖啡和烘焙的余楚婷“救场”。余楚婷二话不说,立即辞职加入。就这样,“秋·烘培·咖啡”在2023年国庆期间正式对外营业。营业后,两人投入不少心思,将珍藏多年也是友谊见证的一张张CD搬来,与大家分享,还将咖啡馆融入了许多中国风元素,甚至将“大树”搬进咖啡馆。平时也会根据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做一些主题活动,尽自己努力传承传统文化。现在,仍有不少白领、设计师、自由职业者,喜欢到“秋·烘培·咖啡”寻找灵感,边喝茶咖边休闲工作。
清远人郭庄橴和闺蜜打造的“秋·烘培·咖啡”,是“咖啡+设计工作室”的结合。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同样位于洲心街的另一家“村咖”——“夜路”咖啡,也是两位好朋友所精心打造的。店员介绍,“夜路”的“前身”是也是一家咖啡店,原来的老板只想开个“村咖”玩玩,没想到“火了”,忙不过来后只好转让。新老板接手后,扩大规模,于2024年12月31日重新开业。“夜路”咖啡是旧瓦房改造,个性鲜明,墙上贴满“别具一格”的“书法作品”,设有音乐互动区,喜欢唱歌的朋友品咖啡的同时,还可以上台一展歌喉。
“夜路”咖啡吧台所在空间,由旧瓦房改造。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兴起的“村咖”串起清远乡村新业态
“十年前这里只有防洪堤和渔船,如今成了珠三角游客的‘诗和远方’。石角大堤一带,目前有9间咖啡茶馆,2间民宿。我想游客之所以喜欢来,品味的不仅是咖啡,更是向往的生活:新鲜空气、山间野趣。”石角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石角镇整合现有特色旅游资源,把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为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形成大堤风光生态旅游新业态,也形成了年轻人回乡创业潮,与村集体结合的创新产业。
石角人郭庄橴感慨“村咖”带给家乡的变化,如今在“秋·烘培·咖啡”附近,也多了几家“咖啡+设计工作室”风格的“村咖”。而在石角、洲心以外,还有不少“村咖”在不断涌现。走进位于东城街道新桥、平塘、黄金㘵村委片区的“和秧合社”,你可以望着稻田,喝咖啡打卡;在横荷街道大有上寮村的“稻田公社”,除了喝“稻田咖啡”,还可以在花海中品咖啡,在大自然中撒野,寻找童年回忆。
“夜路”咖啡,开在“景源红树林”对面的村里。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佛冈县高岗镇新联村社岗下自然村的“玉兰咖啡”,则将村民家里的瓦片、木板、石头及陶罐等老物件,巧妙融入设计当中,赋予废旧农房新生。作为玉兰咖啡馆的运营方,玉瑶公司计划下一步将玉兰咖啡馆打造成客创中心,吸引更多年轻人融入乡村。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桂联村委会石坪村,民族风咖啡馆——“小镇咖啡·烧烤”,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打卡,品尝咖啡,感受当地独特风情。
曾在海外工作,也走过国内不少城市的郭庄橴感慨,虽然清远的“村咖”比不上江浙沪等地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乡村消费新场景。一如她在自家咖啡外卖杯上贴的那句标语:“山河入半秋,人间正丰收”,“我想表达的是,正因为有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我们才能如此休闲地品尝咖啡,享受生活,感谢祖国!”郭庄橴说道。
清远发布编辑部
来源:新清远 清远日报
记者:钱敏敏 张彩霞
编辑:谭清梅
校对:杜燕
二审:周东辉
三审:钟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