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2月11日电(记者吴刚、郑家宝)2月9日凌晨,河南伏牛山区的寂静被一阵细微的响动打破,一队骑着电动车的“小绿人”正沿着铁轨迅速进入七峰山隧道,开始4个小时的通信设备巡检。
位于河南省方城县的七峰山是八百里伏牛山脉的东起点,全长5152米的七峰山隧道是郑渝高铁在河南境内最长的隧道,春运期间每天有近120辆列车穿梭其间,山峦层叠,地势险峻,给确保列车信号稳定带来挑战。
此时,隧道内一派热火朝天,国铁集团郑州局郑州通信段平顶山西通信工区的职工们两两一组,默契配合,正对着隧道内25个通信设备设施和20608米的漏泄电缆进行巡视检查,头灯的光束在漆黑的洞壁上交错闪烁。
工人们在隧道内检查通信漏泄电缆。新华社发
“这是我们的通信漏泄电缆,信号就是通过这些线缆来发送和接收的,就像我们室外的天线。”工长燕政旭一边介绍,一边使用扳手对洞壁上固定线缆的卡具进行细致检查,“气温越低,隧道壁越容易渗水,这些线缆长期处于湿冷环境中,卡具特别容易松动。”
除了检查漏泄电缆等设备设施外,燕政旭和工友们还要通过天线对铁路通信网络进行测试。他们紧盯仪表屏幕上的波形数据,从而检测网络是否达到“满格”。
“你看,这里信号有点弱。”燕政旭说完将作业人员分为两组,前往相邻的洞室,使用仪表逐段进行检查,很快,他们便发现是因为距离洞室500米处的漏泄电缆接头驻波比达到了1.5,超出了1.2的标准值。
“列车高速经过产生的气流和震动可能会导致两段漏泄电缆接头松动,进而影响数据的传输,造成信号不佳,这里要重新制作接头了。”燕政旭说道。
天气寒冷,线缆的外皮变得十分坚硬,对接头制作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但对燕政旭来说轻车熟路。只见他取出工具,熟练地剥开外皮、暴露内芯、更换接头、固定螺栓,一气呵成。当再次测试已经恢复正常值后,燕政旭带领工友们骑着电动车继续前往其他洞室进行巡检。
工人们利用专用仪器测试铁路通信网络覆盖情况。新华社发
“在这里飞驰运行的高铁穿行整个隧道只需要60秒,但这短短60秒通信网络需要始终稳定可靠,从而确保列车和地面双向行车信息传输畅通。”燕政旭说。
等他们全部检查完毕,从隧道另一侧钻出,已经是凌晨4时。一小时后,第一趟动检车顺利通过七峰山隧道。当接到“通信网络一切正常”的通知后,燕政旭不禁长舒一口气,紧锁的眉头逐渐展开。他收起手中的仪表和天线,搓了搓被风吹得发红的脸颊,和工友们击了一掌。
“今年是郑渝高铁全线贯通后迎来的第三个春运,现在正值返程高峰,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旅客通过我们维护的高铁线路安全有序返岗,身上就干劲满满。我相信通过我们每一位铁路工作者的努力,能够让每一名旅客都平安启程、顺利到达。”燕政旭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