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靖宇律师代理了一起非法制造枪支、弹药罪案件。初步了解案情下,本案涉5把枪,大几百枚弹药。无论是单独制造枪支,或者是制造弹药都构成犯罪。案情严峻复杂,委托过程亦荆棘丛生。最终,李靖宇律师在众多事实中抓住了关键,理清了头绪。嫌疑人虽然制造“军火”,亦顺利取保候审。
一、有人使绊子,委托成难题
在委托李靖宇律师之前嫌疑人是有律师的。然而根据家属介绍:这名律师坚定地主张构成犯罪毫无疑问,问题是判多久的问题。甚至隐晦地透露依法判得3年往上,自己有“人脉”,刑期搞到1年半问题不大。
然而,这名律师的所作所为却让家属寒心——家属的微信律师不回复,家属的电话律师不接听,家属请求会见律师均一律拒绝。总之就是一句话:“等着吧,现在会见没有实际意义。”
家属在这样的情况下“煎熬”十多天。眼看律师不靠谱,就在网上到处找律师,查律师业绩,查律师口碑,约见律师。家属说:“这十几天见的律师不下十几个。我在京都网站翻了一遍,就觉得李律师最适合我家的案子!”
如此信任,何其荣幸。
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同行为了阻止家属更换律师,竟然将近一个月都不安排会见的情况下,突击会见,并给嫌疑人深度“洗脑”。果不其然,嫌疑人迷恋这位同行的“人脉”,信誓旦旦地跟李靖宇律师说:“告诉我媳妇儿,换律师不可能,要换律师先离婚!”
荼毒之深,何以如此?
当着看守所民警的面,李靖宇律师说了一个名字,嫌疑人同意先会见一次。这位同行殊不知自己布局再刁钻,终究经不住真诚的考验。经历了一次会见,李靖宇律师用专业打动当事人,顺利委托。事实上,一切“人脉”都是镜花水月,虚妄而已。
二、提供案件无罪可能性,引起检察官合理怀疑是不批捕关键
枪支、弹药类案件,除了行为事实,关于枪支、弹药的鉴定是关键。鉴定一方面是对涉案枪支、弹药的定性的鉴定,另一方面是对涉案枪支、弹药数量的鉴定。
数量鉴定在制造弹药罪项下尤为重要,也是本案得以在制造弹药罪上能够得以突破的关键。
本案无论在制造枪支方面,亦或者制造弹药方面均存在突破点:
枪支的种类和数量是直接挂钩的,在案件尚未侦结之前仅凭嫌疑人辩解就能预判枪状物以及枪状物散件是否能够认定制造枪支,以及多少散件能认定多少枪支。当然,这是本案的难点。
与此同时,在刑拘30天内侦查机关所作鉴定意见并未重视的层面进一步深挖——到案的铅弹是否在口径上存在差异(这既是事实问题,亦是鉴定问题)——是突破的另一方向。
侦查机关对于涉案关键事实并未深入思考以及鉴定即是症结所在,也是取保的契机。这时,辩护人如果有能力预判未来侦查方向,并向检察官提供线索、思路,提供案件无罪可能性。那么就有可能力挽狂澜,成功引起检察官合理怀疑,这才是本案不批捕的关键。
简而言之,李靖宇律师坚定地认为,本案枪支要打定性,弹药要打数量。
三、大量类案辩护经验为成功辩护提供可能性
总的来说,此类案件想要突破须具备两个前提:第一,深度挖掘案件事实,要做到事无巨细,不留死角;第二,具有大量枪支、弹药类案件的辩护经验,形成海量数据支撑,能够精准预估程序走势和量刑可能性。
当然,本案嫌疑人能够重获自由,辩护人的坚持和专业固然重要,更是离不开检察官的细致倾听。可以说法治的进步需要法律共同体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