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国家板枣公园的广场上,高跷走兽表演者踩着两米高的木杆腾挪跃动,鼓点与欢呼声交织;农事体验区里,游客们围着炭火烘枣,枣香漫过指尖,沁入冬日的晨雾。这里是山西稷山,一座以“后稷教民稼穑”闻名的千年农耕之乡,更是一片以板枣为纽带、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的乡村振兴热土。今天大家跟随农视网记者的脚步一起去漫步千年枣园,感受稷山文化。
枣园里的年味:传统与潮流的交响
在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内,17500 棵千年古枣树苍劲挺拔,它们构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万株千年”板枣古树群,还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枣园过大年”是今年春节的一大亮点。记者漫步在枣园,看到园区把乡村大舞台搬到了枣林之中。在高台花鼓的铿锵声里,老人们眯着眼,沉浸在对旧时年俗的回忆中,孩子们则举着糖葫芦欢快地穿梭嬉闹。从传统民俗演出到现代农事体验,稷山板枣园巧妙地用“老手艺”与“新玩法”编织了一张文旅融合的大网,既让人们留住了乡愁,也成功牵住了游客的心。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枣农韩大爷。
记者:“韩大爷,您好啊!感觉今年枣园过年和往年不太一样呢。”
韩大爷:“是啊,往年过年总怕耽误农时,忙得很。今年园区实行弹性排班制,排班灵活,晌午我还能回家吃顿饺子。”说着,韩大爷指了指自己戴着的园区发放的“暖心驿站”红围巾。
记者:“那过年在这儿工作,园区还提供什么特别的照顾吗?”
韩大爷:“园区给我们值守人员备好了热腾腾的臊子面和‘团圆饭补给包’。你瞧,我这饭盒里还有老伴特意给我塞的枣糕,甜得很,和日子一样。”
一颗枣的产业链:从泥土到云端
稷山板枣位列中国十大名枣之首,起源于春秋时期,从唐代开始就是历代皇室贡品。如今的板枣在科技赋能中焕发新生。记者走进枣林深处,看到智能传感器正在默默工作。记者问枣农:“这些智能传感器都有什么作用呢?” 一旁的枣农李婶笑着解释道:“你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病虫害数据都能实时上传到‘智慧管理平台’,灌溉系统会根据这些数据按需启动,无人机还能精准施药。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天’都听人的话啦!”说着,李婶拿出手机,“你瞧,我手机里还存着园区推送的气象服务专报,什么时候防霜、什么时候保花,都写得明明白白。”
从枝头到舌尖的转变,蕴含着稷山人的智慧。在深加工车间,蒸汽裹挟着枣香袅袅升腾。记者看到,老手艺人与食品工程师并肩忙碌,他们将板枣酿成酒、做成醋,甚至萃取出小分子肽。在直播间,主播正热情地介绍着板枣相关产品:“大家看,这金黄的枣花蜜流淌着自然芬芳,古法酿制的枣醋散发着醇厚酸香,还有这创意十足的板枣咖啡,独特风味诠释着千年贡品的创新魅力……”
板枣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园区负责人介绍说:“政府除了提供免费植保飞防服务和红枣保险保费政策,还专项补贴深加工设备,吸引社会资本建厂投产。产业链每延伸一寸,乡亲们的腰包就鼓一分。”
守望与新生:枣农的“翻身账本”
六十多岁的枣农老郅,是板枣产业升级的见证者。记者找到了老郅,老郅热情地翻开自己的账本和记者聊起来。
记者:“老郅大爷,听说您这几年种枣变化可大了。”
老郅:“是啊,三年前,我的枣园因为裂枣严重,收入也就够勉强糊口。”
记者:“那后来怎么改变的呢?”
老郅:“多亏了园区推广的‘唤土技术’,还有连栋防雨棚挡住了秋雨,现在商品果率从50%一下子跃到90%。你看我这账本,去年挣了八万,今年估计能破十万!咱这枣,甜的是味道,更是日子啊。”
这样的故事,在稷山并非孤例。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为困难户兜底,合作社与枣农“绑定”销售,技术培训让老农学会了“数据种枣”,就连枣林间的废弃枝条,也被加工成有机肥反哺土地。2024 年,全县板枣种植户年均增收超 20%,每亩收益最高达 1.6 万元,曾经的“救命枣”真正变成了“致富枣”。
记者手记:千年枣乡的无限Passion
夜幕降临,大型沉浸式演出《稷颂》在枣园开演。光影交错中,后稷教民稼穑的传说与现代农业的画卷交叠,观众席间掌声雷动。这场演出,恰是稷山农文旅融合的缩影——传统文化是根,产业创新是叶,而乡村振兴的梦,正结出累累硕果。
“守望千年·只为枣你”,这八个字,道尽了稷山人的坚守与突围:守的是千年农耕文明的精神根脉,闯的是一条科技赋能、三产融合的崭新之路。当老枣农的皱纹与新农人的笑容重叠,当枣香从黄土坡飘向云端,这座千年枣乡的故事,正随着每一颗板枣的甜蜜,书写着新时代的答卷。
记者 | 王润楠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来源 | 部分图片来源于稷山县融媒、稷山文旅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