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举措登上《环球时报》,该报道深入聚焦社区流动儿童生活现状与融入需求,展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温度与成效。
13岁的小鸿(化名)和父母生活在江苏路街道的一个老旧小区,他说自己有两个家,一个是常住地上海,另一个则是寒暑假回的安徽老家。跟随父母在上海生活多年,他在邻居眼中是一个开朗友善的男孩。随着许多流动儿童家庭陆续搬离社区,小鸿感到失落:“小伙伴们可能都回老家了,我大概再也听不到他们的消息了。”
据悉,约有255名流动儿童生活在江苏路街道,其中87%生活在出租房里。他们中有的早在2009年就搬到上海,而最近的则是在2024年迁入。在全国,有数千万像小鸿这样的流动儿童,这些“小候鸟”们在春节与父母一起踏上返乡团圆之旅,用稚嫩的脚步丈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轨迹。如今,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权益保护受到了越来越多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
小鸿所在居民区的儿童主任王卉表示,与本地同龄人相比,这些流动儿童就像“蒲公英”,与上海的连接有限。“由于亲朋好友都离得很远,即便是像小鸿这样开朗的孩子,在这里的社交圈也相对狭窄。”王卉自2023年底开始担任社区儿童主任,通过给予流动儿童关爱支持和活动服务,帮助他们融入社区。“这些孩子需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能交到玩到一起的朋友。”她说道。
据了解,为助力流动儿童更好融入社区,江苏路街道精心策划了多场公益活动,搭建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交流平台。经常参与活动的小鸿表示,“有些活动的细节记不太清了,但那种开心的感觉一直都在。”
为帮助流动儿童家庭链接更多社区资源,2024年,江苏路街道开展了近300次电话访问及入户走访,深入了解流动儿童家庭需求。“我们上门为他们进行了医保、教育相关政策指导,有时还直接帮助操作办理。”同样是社区儿童主任的刘骏说道。
据刘骏介绍,几个月前,一名社区流动儿童要在手机上完成幼儿园注册报名,但其父母不熟悉具体的操作流程。报名截止日前,街道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指导孩子父母完成了报名,该儿童顺利入读了当地的一家幼儿园。
近年来,江苏路街道始终坚持贯彻新时代儿童福利工作新要求,不断完善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举措,推出守护“蒲公英”计划,建立流动儿童信息定期更新机制,构筑流动儿童支持网络。今年元旦春节期间,街道持续发挥街道未保站和社校联盟平台枢纽作用,用心用情做好特殊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广泛开展走访慰问和社区活动,并引导辖区爱心企业参与流动儿童关心关爱工作,用“爱”和“支持”让流动儿童在“第二个家”的春节过得同样温暖。
资料来源于环球时报、江苏路街道
撰稿:李妍蕾
编辑:竺嘉茹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