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就要开学了。这个寒假,你被家访了吗?

春节过后,在离新学期还有十多天的日子里,上海有中小学教师开始筹划家访。但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相关话题“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也登上热搜,引起网友热议。


家长拒绝入户家访,究竟是在拒绝什么?

家长拒绝的,究竟什么呢?

上海长宁区的朱女士就是“拒绝入户家访”的家长之一,她坦言:“每家有每家的具体情况,比如我们家三代同堂,居住环境十分局促,而且我是单亲带娃,这些都是不想让老师知道的隐情。老师一家家去家访,怎么可能不对每家的经济条件、家长背景、家庭关系留下主观印象呢?一旦老师的脑海里有了这样的观感,真的对教育有利吗?”


如果孩子表现没什么问题,平时的沟通交流已经足够了,一定要老师深入家庭,甚至还要“拍照打卡”,岂不是在搞形式主义?尤其是在注重隐私保护的时代,家访是否入户,确实应当尊重家长的意愿。

无独有偶,寒假开启前,深圳就有网友在留言板提出,建议取消家访。而浙江也有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仅三天就有6200多位网友参与,5300多位投给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在“不喜欢”的选项中,90后家长占到了46%。

对此,网友看法不一。有的网友表达了不希望老师入户家访的顾虑,“怕孩子之后被区别对待”。




部分家长拒绝入户家访,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的考虑:首先,有些学校的家访流于形式,老师与家长之间未能开展有效交流;其次,现代生活节奏快,家长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时间接待老师;再次,部分家长可能担心家访会暴露家庭隐私或孩子的一些问题,内心有所顾虑。

但需要看到,也有网友表示了不同意见,“希望老师能来家访”。




家访,真的过时了吗?

提到家访,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年代感”

不可否认,现代通讯工具的便捷性为家校沟通带来了极大便利。老师通过电话、微信等,能迅速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表现,家长也能及时反馈孩子在家情况。这种即时沟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家校联系变得高效。但它也存在局限性,隔着屏幕的交流,很难捕捉到学生家庭环境中的细节,也难以感受到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

家访,作为一种深度的家校沟通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把家访比作给学生的教育生态进行“CT扫描”,它能让教师直观感受学生的生活环境,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与问题。这种表面与深层的联系,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隐藏在孩子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教育氛围中,或许只有“在场”才能发现的。

例如,在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可能在学习上也更自律;而家庭氛围紧张的孩子,或许在心理上更需要关注。老师只有亲眼看到这些,才能因材施教,给予更精准的教育引导。


“家访”不必拘泥于形式

春节后,这场传统入户家访的“倒春寒”,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数字时代家校关系的深层裂变。


家访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机环节,不会“过时”,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老传统”也确实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面对“家访遇冷”的困境,亟须找到新的切入点,推动家校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针对媒体报道的家长婉拒家访现象,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工作人员8日表示,家访是学生家庭与学校交流的重要途径,为孩子更好地成长。另外家访有多种形式,“如果不想班主任到您家里家访,也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约到其他地方,还可以来到学校来做一个家校沟通。”

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已经对家访进行了优化。比如,学校灵活选择沟通方式,线上、线下或二者相结合。打造“轻量化家访”,为家长应对家访减负的同时也能保证每个家庭的隐私得到保护。建立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家委会,赋予家委会参与学校办学管理、监督的权力。

家长拒绝家访现象背后是旧的家校关系制度和社会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冲突。如果说家访让教育有了“烟火气”,但家访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教育的温度。毕竟,家访最终还是要回到育人的本质。只要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家校之间就需要保持触点,这触点可以与时俱进地变化形态,但教育的温度永远值得守护。


你被入户家访过吗?

你希望老师来家访吗?

对此,你怎么看?

留言说说吧!


编 辑 | 霍然

综合 | 央广网 光明日报 工人日报 新京报 新闻晨报 中国教育报 武清教育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