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六下午是同事小静最迫切下班的时候,因为她可以去接儿子,并且与他过渡一个周日。这个周六同样如此,5点半以后便能感受得出小静内心的雀跃。
小静2年前与丈夫离异,前夫父母无论如何都要把孩子留在身边,为了儿子不受伤害,小静只能答应将儿子的抚养权让给丈夫。好在儿子已经10岁,偶尔会在社交平台与小静分享,他生活中的趣事。
小静说:“有一次我儿子想要兑换一个皮肤,那天我身体不舒服,所以没陪他看电影,但是给他买了电影票让他去兑换。结果他内疚了很久,并且坚持把钱还给我。
还有好几次都是这样,别人的孩子爸妈给买啥都无所谓,觉得理所应当,我儿子却是这样,大概是爷爷奶奶教育他不能乱花钱吧。可是,对于我来说,每一次儿子的内疚,都让我觉得,在他的生活中,我更像是一个外人。”
可以理解小静的担忧,毕竟儿子不在自己身边,老人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多诟病。而这个年仅10岁的小帅哥,却有超出同龄人的成熟,这点对于孩子来说,并不见得是好事儿。
父母感情问题,受牵连的是孩子
根据民政部门发布的相关数据,2022年上半年离婚人群达到96.6万对,这个庞大的数字,相较去年已经算是下降了50%。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难想象有多少儿童生活在离异家庭。
父母的感情问题,导致很多小孩子受到了牵连,关爱不再完整,而且还会产生很多问题,一般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自卑、不够自信
单亲家庭或者父母感情出现问题的孩子,他们得到的关爱是不完整的,家庭是不完整的。这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会觉得不如其他小朋友,内心有着深深的自卑。即使有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也会因为不够自信而错过。
第二个特点:讨好型人格
小孩子情感细腻,内心敏感,很容易察觉父母之间的问题。甚至有的宝贝为了能够让爸妈在一起,委屈自己,讨好爸妈,希望得到他们更多的关注。这种讨好的性格,会在儿童的成长中逐渐变得根深蒂固。
第三个特点:不易产生幸福感
都说孩子是看着父母背影长大的,代表着爸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情感问题。
我的朋友童童,父母小时候一言不合就开吵,打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考结束。他们以为这样对童童更好,殊不知那些年的争吵,已经在童童的内心,埋下“恐惧”婚姻的种子。
几年来,童童谈了几段无疾而终的感情,至今没能走进婚姻。她一直找不到所谓的幸福,或者说,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
三个道理,请让孩子尽早知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再局限于,“一辈子好赖都要捆绑在一起”的婚姻观,也减少了“为了孩子”牺牲自己一生幸福的思想。更多的人,一旦感情或者三观出现问题,都会选择放手,给自己与对方自由。
没有孩子还好,如果有宝宝,为了他的健康成长,建议夫妻双方要尽早让孩子明白三个道理!
道理一:爸妈分开不是不爱他,而是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没有感情的夫妻,即便为了孩子在一起,也会彼此厌恶,这种模式反而更会伤害到宝贝。一旦决定要分开,可以坦白地告诉孩子,作为家里的一份子,他有知情权。
让孩子明白,爸妈分开不是因为不爱他,而是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当夫妻双方除了争吵,感受不到幸福的时候,可以做出对自己正确的选择。
道理二:爸爸依然是爱你的爸爸,妈妈依然是爱你的妈妈
就像上文提到的小静,虽然她与孩子爸爸分开,但依然保留了一个家族群,里面有前夫,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有涉及到宝贝的问题,会在群里沟通。如果是一些涉及到教育问题,小静则会与孩子爸爸私下沟通、了解。
即便因为感情不合选择分开,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孩子的父母。让孩子明白爸爸依然是爸爸,妈妈依然是妈妈,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爱他,做他坚实的后盾。
Tips:离异的家庭,最忌讳的就是在孩子面前,说爸爸或者妈妈的坏话,这会给儿童心理造成负担,形成扭曲的价值观。
道理三:做独立的个体,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中国的父母普遍喜欢用“为孩子好”这一套说辞,来做出牺牲,比如维系不幸福的婚姻。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实则给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他们会认为爸妈的不幸福都是因为自己造成,这份内疚会让孩子生活的很累。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别把自己的不幸福,“套”在孩子身上。可以选择分开,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孩子不仅能够理解父母,而且还会将父母的勇敢做为榜样,未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如果夫妻关系必须选择结束,建议早点让孩子明白这三个道理。选择一个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如实告知,要比遮遮掩掩对小朋友的成长更有利!
Tips: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点父母一定要明白,只有当身为父母的我们,知晓这个道理,才会不给孩子身上套上枷锁,他们也才能真正懂得幸福的意义。
枕边育儿寄语:
两个人如果感情破裂,还硬要凑在一起,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极其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还会转移到孩子的身上。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因此不如选择告诉孩子,给他们知情权与直接的空间。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