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众自娱自乐到“圈粉”无数国内外游客,近年来,福建莆田长达一个月的元宵盛宴持续火爆,为文旅产业发展激起了一池春水。

2月9日,正值正月十二,全国不少地区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但莆田“过年”还在继续,盛大的闹元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上演。

在莆田仙游县,一束束烟花划破天空,清脆的鞭炮声在耳边回响,家家户户挂着灯笼亮着彩灯。伴随着“咚咚锵”的锣鼓齐鸣,长达近6公里的板凳灯队伍在社区巡游,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不仅如此,莆田的城区也到处张灯结彩,整个城市被烘托得热烈又明亮。


仙游县鲤城街道金井社区书庄宫游灯。澎湃新闻记者 孙骏 摄

莆田拥有全国最长、最火、最热的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初三持续到二月初二,30天40项80场民俗活动,时间跨度之长、全民参与度之高、形式之丰富,堪称全国独有。

莆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惠黔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曾提到,莆田元宵不仅保留了中原文化的遗风,还融入了莆田人民千年的生产生活。莆田的元宵节非常有特色,爬刀梯、跳傩舞、摆棕轿、打铁花,形成了“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的独特景象。

“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回家团聚,闹元宵、过大年。”从当地人的这句话中可以窥见莆田人对亲情家庭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正是这些传承千百年的民间风俗,编织出了丰富多彩、欢腾热闹的元宵文化,也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美国人Eric Taylor第一次来福建,就选择了莆田。在看完非遗“打铁花”后,他用“华丽、壮观、美妙”来形容这场表演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还向记者说道,“虽然时间很短,但能感受到莆田人的善良友好,我希望以后可以再来。”

这座福建沿海的小城似乎已提前走进春天,带着几分温润和宜人,深受游客青睐。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期间,莆田累计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18.3%,接待过夜游客同比增45.6%,游客旅游花费同比增22.6%,旅游发展综合指数位居福建省第一。另据相关旅行平台的数据显示,福建节后一周的文旅预订单量显著增长,莆田更是上榜春节“非遗热门目的地”全国第二。

“莆田元宵,连拍十年。”这句曾由摄影师喊出的口号,或许正侧面印证了莆田的魅力与活力。

圈粉海内外

“别人都已经在上班了,我们还在敲锣打鼓过元宵。”2月7日,正月初十,涵江区霞徐顺济庙门前,田先生一家三口笑意盈盈,他们是莆田当地居民,特意来这里凑凑热闹,感受喜庆的氛围。庙门外锣鼓喧天,舞龙表演充满了力量与美的融合,欢呼声此起彼伏,庙内摆放着百花宴、88厘米的“天下第一大红团”供游人观赏祈福。


当地居民精心采摘新鲜的百种花卉,进行装饰摆盘,代表百花齐放、迎春纳福的新春祝愿。 摄影/蔡昊

在活动现场,一位来自新疆的游客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在网络上看到不少人来莆田过元宵,觉得很有意思,随即订了机票来到莆田。她特别提到,“莆田发布”的官方平台整理了元宵民俗活动的攻略,“能看到每天在哪个点位都有哪些节目,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安排时间参与,非常方便。”

莆田的元宵节越来越火,游客也越来越多。一位旅游行业从业者对记者表示,近期,莆田很多酒店都爆满了,有些游客甚至订不到房间。他建议外地的朋友可以错开时间,“因为莆田元宵的时间跨度很长,活动都很精彩,不用担心错过重头戏。”

如今,莆田闹元宵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上述从业者认为与政府近几年的宣传分不开。“但对本地人来讲,过元宵是一直保留下来的传统,无论有没有游客,我们都照样过,莆田的元宵一直非常热闹。”

莆田民俗文化推荐官张元昌则表示,过元宵是村民自发的一种形式,并非官方组织,但政府一直在努力地助推宣传,告诉更多人莆田有丰富多彩的元宵活动,欢迎更多的人到莆田来观赏。

张元昌还特别说道,“莆田人很热情,今天下午,有两位湖北的游客来到这里,当地村民刚好在包馄饨,就请他们品尝。游客很开心,感觉被当成了自己人,这种氛围很好。”

因为元宵,莆田越来越国际化。Eric Taylor是美国人,目前在北京大学任教,他去过中国不少城市,这是他第一次来莆田,也是首次来到福建。因为学生告诉他,自己的家乡莆田是座非常美丽的城市,于是在这个假期他特意来到莆田。2月8日,Eric Taylor在参观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寺庙后,晚上来到绶溪公园,观看打铁花表演。


莆田湄洲岛。视觉中国 图

打铁花表演结束后,他意犹未尽,“这样的庆祝活动我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识过,真的很棒。”他用“华丽、壮观、美妙”三个词语描述了这场打铁花的表演。他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会前往湄洲岛,非常期待。虽然只接触了莆田不到一天的时间,他感受到当地人的善良友好,而且他还拍了很多漂亮的照片,要把照片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向他们推荐莆田这座城市。“希望以后还可以再来”。

年味背后的文化之美

晚上7点半,天色渐暗,绶溪公园卵石沙滩畔,铁花璀璨如银河倾泻,观众们发出阵阵惊叹声。“这铁花真的很美,打铁花的瞬间时间好像静止了。我们就是爱上了打铁花。”2月8日,铁花技艺传承人陈永生对澎湃新闻表示。

他坦言,打铁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师傅的手臂上或多或少会留有疮疤,但为了让更多人能看到这样美好的场景,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很多工匠仍然在坚持。“我们本身热爱这种过年的气氛,喜欢仪式感,所以愿意去做这件事情。”

据史料记载,打铁花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由中原地区传至南方,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这项隆重的仪式经常出现在祭祀活动或者大型庆典上,而莆田“打铁花”闹元宵习俗属省级非遗,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打铁花匠人所在的新度镇锦墩村历史上就是个铁匠村,村民们在庆祝重要节庆时,把熔炉中的铁水打向大树,营造“火树银花”的极致美感,并一代代传承至今。作为第六代传承人,陈永生记忆里,每年过年,村里都会组织打铁花来庆祝新年。


绶溪公园的打铁花表演,营造出“火树银花”的极致美感。 澎湃新闻记者 谈婧媛 摄

在陈永生看来,莆田市政府部门对打铁花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也非常重视。他回忆道,2022年元宵期间,村子来观看打铁花的人数超过了5万,盛况空前,不过场地受到限制。2023年,在政府的协调下,绶溪公园腾出一片区域专门供陈永生等人进行打铁花表演。今年,从正月初三至二月初二,绶溪公园将举行“风火轮+打铁花+火壶”表演,隔天一场,持续15场。

游客看打铁花,关注的是铁花绽放瞬间的绚烂。对于工匠们来说,则是持续10小时的准备工作。夜幕降临之后,铁水被加热到1600℃以上,在工匠一次次用力击打之下,最终呈现出“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的盛景。莆田学院研究员陈天宇表示,打铁花不仅充满喜庆气氛,也是莆田工匠们坚毅、勇敢的精神的体现。

除了火树银花的磅礴大气,莆田元宵也蕴含着不少精致美好。

正月初九下午,民俗文化传承人在霞徐顺济庙现场制作直径达88厘米的大红团,现场还有春景斋菜,用糯米面粉捏制出十二生肖、鱼虾、瓜果等。传承人之一的黄一鸣本职是名壁画师,被大家称作民间艺术家,但他更喜欢称自己为大红团手艺人。


超级大红团。 澎湃新闻记者 谈婧媛 摄

超级大红团由面粉手工捏制而成,呈现吉祥图案,周围环绕一圈小福桔和56个小红团,亮点是龙团的制作,龙的造型栩栩如生,目光炯炯有神,这并不是用机器制造的,是纯手工制作。黄一鸣说,“小时候经常跟在家里长辈后面,看他们的巧手捏出精致的东西,羡慕不已。如今这门技艺传到我手上,这是一种传承。”

与超级大红团共同展出的还有充满春日氛围感的百花宴。72岁的杨淑霞清早起来,提着一个小篮子挨家挨户地去采摘鲜花,回来以后修剪装盘成“百花宴”,用来祈福,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项民俗技艺由上一辈老人传给她,如今已有20年了。

记者了解到,相较于其他城市,莆田气候温暖,鲜花种类较多,基本上每家每户都可以种出多彩的鲜花。百花宴顾名思义有100个品种的鲜花,代表春天百花齐放。杨淑霞表示,采摘新鲜花卉迎春纳福,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激活元宵民俗“灵魂”

莆田的元宵不仅是一场节日的庆典,也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了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千年文脉,传承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精神品质。

就如大红团,它不仅是家家户户能团圆、红火的美好寄托,也是千年技艺传承的重要载体。

“《了凡四训》是明朝一本劝人向善的书,一直以来深受推崇,广为流传。其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莆田林氏有一位老太太经常施舍红团,有仙人听说之后化作道人每天去吃她的红团,吃了三年以后,老太太也没有厌倦的神情。此后,在仙人的指点下,老太太的后人中第一代就有九人登科及第,之后几代都官运亨通,家族兴旺。”2月8日,莆田学院研究员陈天宇向记者讲述了这个故事。对此,他认为,做红团蕴含了一种祝福,但最重要的是告诉后人只要积德行善,福报自会来到。


踏火是莆田独特的元宵民俗活动,不仅是对先辈英雄们的敬仰,也融入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摄影/刘朝阳

又如,莆田元宵踏火的民俗活动表达了对先辈英雄们的敬仰。历史上,戚继光带领戚家军进入莆田平息倭寇之乱,戚家军冒着火焰冲过防线,体现了勇往无畏的英雄气概。

如今,在涵江区涵西街道港头村,村民把柴火削成小块,烧完的炭火红艳艳的,村民赤脚踏过。这样的场景,一年中只有一次,在每年的大年初十。

港头村村民郑玉焰告诉记者,村民们会把这些烧完的木炭带回家,象征着家庭的兴旺被燃起,“这两年观看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了,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的凝聚力。”

莆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惠黔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莆田元宵民俗活动不仅保留了中原文化的遗风,还融入了莆田人民千年的生产生活。她举例说道,南日岛的浮叶村抬轿冲海,祈求鱼获满仓,主要是和沿海的渔民生活息息相关;莆禧村爬刀梯闹元宵,展现了先民抗倭时登高望远的勇武精神和英雄气概。“总之,莆田的元宵非常有特色,从正月初三到二月初二,村村闹元宵、天天有节目、家家齐上阵,爬刀梯、跳傩舞、摆棕轿、打铁花,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

莆田学院研究员陈天宇特别提到,“各个村落都要闹元宵,也都要请客人,因此也会错开时间。对莆田人来说,过年是一个家庭观念的展现。莆田人在过年期间不管远在何处都要往回赶,回来团聚,因为根在莆田。”

近年来,随着莆田元宵文化宣传力度的提高,全国各地游客来到莆田,一同过大年、闹元宵。民俗专家张元昌认为,通过闹元宵的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

张元昌建议,游客来莆田时,不仅要品尝当地的小吃,还要逛一逛自然和人文的景点。“莆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建筑,看到不一样的莆田。”


海报设计 吴晓馨 王珏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