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户千家今夜好,张灯结彩闹元宵。
这不,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热热闹闹的元宵佳节,又如期而至啦。
各位看官,可有兴趣先猜个灯谜?谜面是一组谜语:
夫人外出儿归来,塞北皓月当头照,诀字无言心相伴,闪烁之中逐祝融。
每句话打一个字,一共四个字,可以连成一句话。
怎么样,还没猜出来吧,别着急,文末有答案,趁你猜谜的空儿,咱先来聊聊今年如何“闹”元宵。
元宵节得名于正月十五,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的主题是“闹”,如今已热闹成了一个举国同庆的盛大节日。
这是一个吉祥如意的日子:万家团圆是美景,万千真爱是良辰,万民欢腾是乐事。
更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日子:冬去春来,岁月轮回,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希望。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怀揣甜蜜,心向美好,坚定前行,努力生活的你,一定会收获红红火火、圆圆满满的一年。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圆月往往与团圆相联系。
正月十五,天上的月亮皎洁圆满,也映射出了人间团圆的烟火。
人们为了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会在这一天,食用一种和圆月相似的食物——元宵。
元宵由糯米面制成,最早叫“浮元子”,随着朝代更迭,人们就把“浮元子”改称“元宵”。
因南北地域不同,这浑圆甜糯的小团子,在北方叫“元宵”,在南方叫“汤圆”。
元宵是手摇圆筒“滚”成,汤圆则是用手“包”成,虽然制作手法不同,却都承载着人们对家人团圆的追求和甜蜜生活的希冀。
所以,民间一直有“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碗中汤圆”的说法,元宵节也被视为团圆节。
这个习俗背后,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在汉武帝时期,有位名叫“元宵”的宫女。
因为长年被困于宫墙之内,不得见家中亲人而终日郁郁寡欢。
有一天,她在御花园值守,偶遇前来折花的东方朔。
这东方朔是个智者,在听闻元宵姑娘的遭遇后,心生一计,对汉武帝说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
只有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让元宵姑娘做出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长安的全体臣民张灯供奉,火神才能放过长安百万民众。
汉武帝听闻后立即准奏,元宵姑娘借此机会得以如愿以偿、跟家人团聚。
从那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人们都会制作享用元宵,来祈愿阖家团聚,日子越过越红火。
可以想象,那一刻家人团坐,灯火可亲,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该是多么美妙的情境。
人们在团聚中,感受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忘却了烦恼与忧愁,只剩下满足与幸福。
只有吃上一碗元宵,这过年,才算真正圆满了。
这种对家的向往和对亲情的珍视,正是元宵节所传递的深刻内涵。
然而,人间最难是团圆。
为了心中梦想,为了体面生活,为了碎银几两,多少人无法与亲人在元宵节相见和团聚。
人生最大的幸事,莫过于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世间最好的福分,莫过于陪伴亲人,共享天伦。
有句话说得好:
节日存在的意义,本质上不是为了礼物和惊喜,而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爱与被爱。
今年元宵节,再忙再累,也要早些回家,与家人共享一锅热气腾腾的元宵。
珍惜眼前人,和自己最亲最爱的人在一起,品尝元宵,共赏月色。
生活有味是清欢,人间至味是团圆。
元宵节,是陪伴,也是相守,只要全家团聚一起,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元宵节,也是咱们中国人的专属“情人节”。
你看,天上月儿圆圆,地上元宵甜甜,多彩花灯盏盏,男女结缘相恋,多么温馨浪漫。
一轮元宵月,照亮了多少有情人,造就了多少良缘美眷。
回望千年,受封建礼俗束缚,未婚少女平时是足不出户的。
只有在元宵节这一天,她们才被准许离开闺房,结伴上街一展靓丽风采。
这就给青年男女提供了相识结缘的良机,中国人最美的相遇,就这样充满了诗情画意。
《大宋宣和遗事》中记载元宵之夜的相会盛景 :
那游赏之际,肩儿厮挨,手儿厮把,少也是有五千来对儿。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生查子·元夕》中,也生动地描述到: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姑娘小伙们结伴登楼赏月,看戏逛灯,于万千人海之中,寻觅邂逅之遇,以了美好心愿。
900多年前的那个元宵节之夜,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堂兄一起在相国寺赏花灯,偶遇了正值妙龄的李清照。
才子佳人相遇,便胜却人间无数,就像辛弃疾写的那首《青玉案·元夕》一样: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那个“火树银花合”的夜晚,有情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就这样彼此遇见,何其有幸,何其浪漫。
大抵世间最美的相遇莫不如此:灯火阑珊处,眉间心上人,人间共良辰。
余光中先生曾说:
人家的情人节是2月14日,我们的情人节就是元宵节。 我们的诗词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么浪漫。
心动始于相遇,长情归于陪伴。
也许,在紧张的生活压力下,你已经很久没有牵着爱人的手,共赴一场风花雪月;
也许,在油盐酱醋的浸泡中,你和爱你的人,日渐疏淡了相依相偎天荒地老的承诺;
也许,因为各种原因,你还未寻找到真爱,却依然坚守着内心,憧憬着美好的缘分。
那么,不妨就在这最浪漫的“情人节”里,在灯月交辉的良辰中,或执子之手,或心怀美好,沐着皎洁月光,走进漫天花火的海洋。
你一定会寻到两情相悦的爱意和温情,或者灯火阑珊里那一回眸的惊喜。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大多呈现着喜庆祥和的氛围。
唯有元宵节不止于一般的欢乐,自古就格外强调“闹”的主题。
它“闹”到什么程度呢?毫无尺度,历久弥“狂”,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狂欢节”。
隋唐时期,元宵盛典空前繁盛,花灯万盏,灯楼万顷,处处金光璀璨,日夜歌舞升平。
宋朝以后,更有超长假期:宋太祖时放假5天,宋神宗时放假7天,明成祖朱棣甚至给出了10天的超长假期。
此外,为了凸显与民同乐的形象,有些帝王还选择在这几天走出皇宫,直接参与游乐活动。
这就在时间、空间、政治等多重维度,给人们通宵达旦、欢度元宵创造了条件。
这一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成群结队逛庙会、赏花灯、猜灯谜、踩高跷、划旱船,尽情狂欢。
锣鼓之闹、社火之闹、歌舞之闹、游乐之闹、灯彩之闹,共同谱写了元宵节的“狂欢曲”。
“一代词龙”辛弃疾这样形容元宵节之“闹”: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而随着时代更迭,如今社会的“闹”元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老舍曾这样形容北京的元宵节: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
至于潮汕地区的“英歌舞”,更是驰名遐迩。
正月十五期间,“英哥”队伍载歌载舞,踏步声、扣棒声、喝叫声、锣鼓声,声声入耳,响彻四方,气势如虹,震撼人心,令人血脉偾张。
以致于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屡屡火爆“出圈”,并亮相于乙巳年春晚舞台,网友称之为“最强过年氛围组”,尽显元宵之“闹”的无穷魅力。
元宵节盛大的全民狂欢,是春节长篇的压轴,也是吉祥新年的开端。
它的背后,所折射的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梦想追求。
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有过完了元宵节,才算是真正过完了年。
闹一闹元宵,既是情绪上的一次释放与勃发,更是心灵上的一次洗礼与丰盈。
也许,回首过去的一年,你走的坎坷而艰难,收获不及预期,生活跌宕起伏。
也许,展望新岁,你又要重整旗鼓,在重重不确定性里,矢志前进,搏击梦想。
那就在辞旧迎新之际,尽情参与融入到狂欢中,释放情绪,舒展心灵,调整自己,重建格局。
然后将这份幸福和力量,化为所向披靡的铠甲,整装出发,躬身入局,辛勤耕耘,干事创业。
如此,才能不负时光,不负自己,书写新年胜旧年的圆满故事,所有的美好都能如期而至。
余秋雨说:
我一直以为元宵节只是年的结束,却不知还有这么多的含义。 这是个狂欢的节日,是个释放的节日,也是个“情人节”。
元宵节,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精髓,已经厚植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中,薪火相继,生生不息。
它洋溢着满满的仪式感,既是温馨愉悦、生机盎然的节日,更激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尤其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它带给了我们弥足珍贵的愿望表达和情感认同,让人深深热爱,深情追随。
人们在团圆、爱恋和狂欢之中,结束了过年的洗礼,又在烟火中奔赴灿烂,开启新的征程。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食一碗元宵暖心,擎一盏灯火相伴,收拾心情,阔步向前,努力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你一定会在新的春天里,所想皆能如愿,所盼皆可实现,人生皆圆满。
哦,还记得本文开头的灯谜么?
谜底是:元宵快乐。
点点右下角的,愿你新的一年,花好灯好,月圆人圆。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推荐:王维
作者 | 佳钢,遵从内心,一路向阳。
主播 | 绛染 ,电台主播、爱配音,神秘的爱猫人。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