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集采药品“降压药不降、麻醉药不麻、泻药不泻”的说法,在社交平台上掀起轩然大波。
有人言之凿凿称自己亲身体验过“药效打折”,也有人质疑集采政策是否牺牲了药品质量,这场争议的源头,是今年年初上海两会上多位医学专家的发言。
可随着国家医保局和药监局的介入调查,事情很快迎来了反转,官方明确表示,这些质疑并不属实。
“道听途说”
有患者反映“吃了降压药,血压纹丝不动”“手术麻醉时多打了几针才起效”,这些言论迅速被放大,甚至衍生出“仿制药不如原研药”的猜测,但仔细追溯会发现,最初的讨论大多基于个体感受或他人转述,缺乏系统数据支撑。
国家医保局在2月9日发布的调研报告中提到,他们走访了上海多家三甲医院,调取了数万份临床用药记录,结果显示:集采的氨氯地平(降压药)与原研药在降血压效果和安全性上并无差异,麻醉药的使用剂量在集采前后保持一致,且未发现“麻不倒”的案例;至于泻药,由于集采品种尚未大规模使用,目前几乎没有临床反馈。
有趣的是,许多一线医生在采访中直言:“我们每天用这些药,真没觉得有什么不同。”
一位麻醉科医生甚至调侃:“如果麻药失效,手术台上患者突然坐起来,我们恐怕比谁都慌。”
为什么“药效差”的错觉会被传播?
尽管数据证明药品质量过关,但为何仍有患者认为药效“缩水”?
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
每个人的体质、病程、用药习惯不同,对药物的反应自然千差万别,比如降压药的效果可能受饮食、作息甚至情绪影响,麻醉药的起效时间也与患者代谢能力相关,但这些变量常被简单归结为“药不行”。
还有一个原因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当“集采药效果差”的说法流传开后,患者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
一位网友分享经历:“听说集采药不好,每次吃药都盯着血压计,总觉得降得慢。后来医生让我换回原研药,结果发现效果一样,原来是自己太焦虑了。”
有这种心理也不难理解,毕竟原研药因研发成本高、品牌知名度强,常被默认为“更可靠”;而仿制药则背负着“平价替代”的标签,一旦出现疗效争议,更容易成为靶子。
实际上,我国对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极为严格,通过审批的药品必须与原研药在活性成分、剂型、疗效等方面高度一致。
集采药的安全,靠什么保障?
今年1月,国家医保局宣布了四项新举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药品追溯码”制度。
从2025年起,所有集采药品将配备独一无二的追溯码,从生产线到药房,全程可追踪,这意味着,如果某批次药品出现问题,监管部门能迅速锁定源头,召回效率将大幅提升。
有人评论:“以前买药只能看包装是否完好,现在扫个码就能看到‘源头’,安心多了。”但也有声音提醒:追溯码是“事后监管”工具,关键还得靠药企严守生产标准。
事实上,集采政策的设计本就包含多重质量关卡,药企若想中标,必须通过严格的生产资质审核,集采药品在流通环节还需接受抽检,一旦不合格将被列入“黑名单”,甚至面临高额罚款。
用业内人士的话说:“现在做集采药,比高考还严,中标的都是‘优等生’。”
对公众而言,理性看待“用药体验”至关重要,身体感受固然真实,但医学是科学,个体案例不能代替整体数据,与其纠结于“别人说药不好”,不如多与医生沟通,定期监测疗效。
此次事件中,医保局迅速公开调研数据,并推出追溯码等举措,有效缓解了公众焦虑。
结语
药品安全无小事,从“质疑”到“澄清”,这场围绕集采药的风波,最终以科学数据和政策升级画上句号。
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甄别谣言?如何让普惠政策更透明、更令人信服?
这些问题,或许比“药有没有效”更难回答,却也更加重要。
毕竟,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而每一次对真相的追问,都在推动这个时代向前一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