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关于央媒报道了,之前上海多位专家提出的关于集采后的降压药,麻醉药,泻药的药效的问题,引发全网的热议和强烈的关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纷纷同日发文,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都了解,经过国家医保药监局的详细调查,统计分析数据以后,得到的结论是,之前有专家反映的集采药药效的问题,实际上经过科学专业的调查以后,证明了集采的降压药和麻醉药还有泻药都没有大家担心的问题。
集采药的价格比原研药要低,这是不争的事实,集采的药也是仿制药为主,所以大家担心的问题是,集采的药效与进口的原研药差距比较大,而上次反馈的降压药,麻醉药,泻药重点就是提到药效的问题。针对这个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2月11号,新华社针对这个事情,进行第二次发文,直面大家提出的异议,其中有一点大家都非常关注!
就是“为何部分的患者和医院的专家会感到集采仿制药的药效不好?
对于这个问题,国家医保局的相关负责人回应的是,他们对于药物疗效进行了科学公正准确的评价,需要系统严谨的方法和过程,绝对不是随意评估某种药物的药效好或者一般。并且以具体的药品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根据严谨的统计学方法分析,该款集采药与原研药达标率没有差异。重点提到了这款药无论是集采仿制药和原研药都有20%左右的患者疗效不佳,需要通过其他方法进行辅助治疗,如果只是从这20%疗效不好的统计里面,拿出个别案例来证明某种药物药效不好,是一种不科学的证明。所以,无论是患者还是相关的专家,可能就是因为个别案例导致了出现了认为某种药物药效不佳的“误会”。
其中,按照这样的说法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两个方面理性分析。一是,同一种药物,针对不同的人,即使是同样的病症,有可能有的人吃了有效果,有的人吃了效果一般,没那么好,也是常见的的情况。二是,集采药的规模和数量非常大,肯定在全国同样病症的吃了同样的药物的人非常多,如果是集采药的药效不好的话,那么就会存在一个普遍数量比较多的问题,但为什么其他的地方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可能的原因就是医保药监回应的那样,属于少数的情况,不能够直接以偏概全。
这几天关于集采药调查的结果的讨论非常多,有的是局中人有的是局外人,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一切都必须要在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分析。大家一定要明白,集采药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大家能够花最少的钱,用上最合适的药,这是集采的初衷啊,另外根据最新的消息,国家医保药监局已经对外公布,从2025年开始,将会对于集采的药物进行全链条的跟踪,每个药品都会溯源码,从生产,销售,使用都必须“带码”,针对集采药物的管理可谓更加的严格。
至于大家担心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生产的成本就在那里,这个就必须要靠相关的部门加强对药企的监管,确实药品的有效性。对于,这个事情,大家又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