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LION

近日,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发布2024心理学年度书单。其中,蓝狮子图书策划出版胡慎之著作的《稳固的幸福感:阿德勒谈自我超越与人生课题》、陈俊钦著作的《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美]阿迪提·内鲁卡著作的《五次重置:如何应对压力与职业倦怠》和[美]詹姆斯·霍利斯著作的《中年之路2:解开前半生的束缚》分别上榜幸福与自我成长和发展与人生阶段分类书单。



作品介绍



稳固的幸福感:阿德勒谈自我超越与人生课题

胡慎之/著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一把朝向自己的手术刀,诚实而锋利,它教我们审视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调整动机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

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被归纳于人生的三大课题:工作、交友与恋爱。我们在其中遇到的一切烦恼,都源于没有做到课题分离。具体表现为干涉他人的课题,或自己的课题被他人干涉;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情感,什么是无须负责的他人情感。而当我们背负着别人的事情,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时,“认可欲求”就让我们不再自由了。

本书从“目的论”出发,依次拆解了自卑与补偿、生活风格、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课题分离等阿德勒心理学中的核心观点。作者从自身的经验与理解出发,探讨了我们应该如何放弃全能幻想,学会做一个普通人;作为人格核心的四种生活风格是如何形成和影响我们的;如何建立滋养型而非消耗型的人际关系,等等。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

陈俊钦/著

“过低的自我评价”与“过高的自我期待”是现代人主要的焦虑来源,也是完美主义的本质。

过高的自我期待背后往往隐藏着某些恐惧,比如失败、害怕被人追赶上、怀疑眼前的成就只是在自我欺骗等等。这通常是个体在成长阶段,经历过“有条件的爱”,即接受者必须达成给予者设下的一些条件,给予者才愿意“爱”接受者。过低的自我评价让人看不见自己的任何努力,奋斗再久,成就再高,也无法激励自己、产生信心或是增强动机。

本书将深入讨论早期经验是如何影响我们,并归纳出A、B、C三种人格的完美主义类型——“追求安全型”“渴望认同性”和“自求我道型”,具体到学校生活、职场、伴侣关系、亲子教育与退休生涯5大情境,依照不同完美主义类型的特质提供调节方法,让我们拉近自我期待与自我评价之间的差距,实现与完美主义共存,找回内心的踏实感。也希望能提供一个契机,去解救那些被完美主义者“逼疯”的灵魂。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五次重置:如何应对压力与职业倦怠》

[美]阿迪提·内鲁卡/著

韩英博 王含章/译

压力往往被视为一种消极因素,哈佛大学压力研究专家阿迪提·内鲁卡博士却认为这是一种普遍误解,亟须消除。在她看来,适量的压力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许多需求,推动我们前进。但当它与我们的生活节奏不协调时,就会出现问题,引发倦怠、疲劳、睡眠障碍等许多身体反应。

压力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可以被重置回健康的水平,从而让压力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损害我们。为帮助陷入压力困境里的人们,内鲁卡博士结合20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减压方式——“五次重置”,让每个人都能通过五次简单却有效的思维重置来舒缓内心、减轻倦怠。

第一次重置:明确优先级

第二次重置: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丝宁静

第三次重置:身心合一

第四次重置:喘口气

第五次重置:展现最好的自己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中年之路2:解开前半生的束缚

[美]詹姆斯·霍利斯/著

苏西/译

在前作《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中,作者一语道破了中年危机的实质:它不是一个年龄事件,而是一种心理体验,源于我们一直以来为了迎合他人期望所扮演的“临时人格”,与我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发生了猛烈的冲突。犹如一场心理上的地震,中年之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自己、开始改变的机会。但是踏上中年之路、已然听见内心召唤的我们,为什么发现“做自己”依旧这么难?

这本续作给出了问题的答案:中年的无力感,源于童年时期形成的情结,那是自我还太则小、不足以抵抗外部威胁时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创伤出现得越早,防御手段就会越系统化,情结的力量就会越大。每当我们感受到类似的创伤体验,情结就会被激活,它像嵌在我们“大脑主机”中的自动化程序,把我们局限在孩童式的视野和反应中。原始创伤最糟糕的后果是它扭曲了人的自我感,并造成一种无意识的冲动,让我们在日后一次次地重演创伤关系。

于是,想要改变的力量和过往经历的束缚互相拉扯,自我想要呐喊,却无力表达。抑郁、焦虑、内疚、强迫、孤独、愤怒……中年之路上遍布灵魂的沼泽地。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优惠购书


‼️添加馆长·小狮子:lanshizi321,加入书友群,还有更多及时资讯福利等着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