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健康与否往往被家长们所忽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孩子的内心世界细腻而敏感,一旦他们的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会走向崩溃的边缘。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时刻留意孩子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当孩子出现这三种现象,说明他正在崩溃的边缘,家长一定要留心!

情绪突然“冰封”——从活泼到沉默的转变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情感隔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压力时,会主动切断与外界的情绪连接,表现为冷漠、沉默或退缩。

这种现象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尤为常见,因为他们尚未具备成熟的应对机制。



2020年,江苏一名13岁的小豆因长期遭受校园欺凌,从原本活泼开朗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



家长起初以为他只是“长大了”,直到很久之后,带孩子去洗澡时,才发现了伤痕。



但发现时已为时已晚,最终去医院检查,小豆的检查结果是左肺下叶挫伤和肺出血。

孩子的沉默并非“懂事”,而是一种求救信号。当他们的情绪无法通过语言表达时,就会选择用沉默来保护自己。



家长需要留心这种“冰封”现象,及时与孩子沟通,避免情绪积压导致崩溃。

卡尔·荣格曾说:“孤独并不是因为身边没有人,而是因为无法与他人交流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孩子的沉默,往往是内心孤独的表现。

行为极端化——从乖巧到叛逆的突变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孩子的行为问题,往往是他们对生活困境的一种回应。”家长需要透过行为表象,看到孩子内心的挣扎。

孩子的行为突然变得极端,比如从乖巧听话到频繁顶撞,或者从安静内向到暴躁易怒,这可能是他们内心崩溃的另一种表现。

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为“反向形成”,即个体通过表现出与内心相反的行为来掩饰真实的情绪。



深圳市罗湖区发生过这么一个真实案例。小川(化名)因父母常年忙于工作,从原本的“模范生”变成了问题少年。

小学四年级前小川成绩还不错,但上初中后,父母工作非常忙碌,他几乎是被完全“放养”。



没人管他,学习也学不进去,他开始逃学、打架,甚至酗酒,成为了一名小混混。

后直到有一次和社会上的朋友聚会,小川借着酒劲在酒吧,涉嫌严重犯罪,变成了一名少年犯,亲手葬送了自己的未来。



孩子的极端行为往往是一种“求救”信号。他们试图通过制造麻烦来引起关注,或者通过反抗来释放内心的痛苦。

家长不应简单地将这种行为归结为“叛逆”,而应深入挖掘背后的情感需求。

身体症状频发——从健康到“病痛”的转变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在未来以更丑陋的方式涌现。”孩子的身体症状,正是情绪被压抑的结果。

研究表明,情绪问题会通过身体症状表现出来,这种现象被称为“躯体化症状”。

当孩子频繁出现头痛、胃痛、失眠等身体症状,但医学检查却无异常时,很可能是他们的心理压力过大。

钱江晚报曾发表过一则典型的新闻案例,10岁的皓皓频繁出现肚子痛,尤其在校期间发作特别多。



家长带她多次就医,却始终查不出病因,只能发现皓皓手指上有许多倒刺,指甲也凹凸不平,夜间还经常皮肤瘙痒。

皓皓的病症让家人很是苦恼。皓皓妈妈心急如焚,便指责皓皓,责骂皓皓为家里添乱。

结果没想到皓皓病情更加严重,这时有人建议她带皓皓去看心理医生。

经过详细检查,心理医生发现他的腹痛与焦虑情绪高度相关。经过进一步询问医生得知了真相。



原来,皓皓在学校的成绩不好,皓皓妈感到很焦虑,经常催促孩子、批评孩子,有时会直接“骂脏话”,这才导致了皓皓的“不治之症”。

孩子的身体症状往往是心理压力的“代言人”。当他们的情绪无法通过语言表达时,身体就会“替他们说话”。

家长需要关注这些“无病之痛”,及时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孩子的崩溃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情绪积压的结果。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留心他们的情绪变化行为异常身体症状,及时给予关爱和支持。

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他们的每一次“无声呐喊”,都是对爱的呼唤。

-The End - 作者-苏钰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