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周刊编辑部的年度书选已经持续存在了逾二十年。在这二十几年中,我们选出了众多触动心灵、启发智识、开阔眼界的书籍,试图让这些书籍帮助我们相对更好地面对生活,面对自我。正是在对这些领悟的阅读中,我们看到生命困惑、痛苦、愉悦、狂喜的丰富可能性。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特刊。

在2024年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中,除了向12本年度阅读推荐书目致敬,我们还特地选出3项“特别致敬”(年度文学教育实践、年度教育写作和年度出版品牌)。其中“年度教育写作”是向《寻找裴斯泰洛齐》致敬。本书作者徐平利通过将裴斯泰洛齐带回现代人的视野之中,完成了一次兼具历史故事与当下反思的教育写作。

以下内容为对话《寻找裴斯泰洛齐》作者徐平利。

这一年:转向职业教育的生命性

新京报:据你观察,在2024年,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讨论有增多吗?职业教育在教育话题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徐平利:据我观察,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讨论是逐年增多的。2024年引发社会讨论职业教育的有两份文件:一份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另一份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两份文件都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强调了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充分就业和培养大国工匠的突出作用。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讨论逐年增多的背景是: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化、类型化、国际化,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而“无用”的专业招生越来越难,产教融合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双减”政策之后,资本界从基础教育的学科培训大量转向职业教育,更引发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讨论。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无论学生家长、教育界还是资本界,人们关注职业教育的重点始终是工具性而非生命性,职业教育缺少人文关怀。因此,2024年新京报年度图书评选将视角转向职业教育的生命性,我认为是媒体界的一个重要信号。我愿意把《寻找裴斯泰洛齐》的获奖,看作职业教育人文关怀在2024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这个人:当称他为“职业教育思想家”

新京报:你的《寻找裴斯泰洛齐》将19世纪的裴斯泰洛齐带到了当下。他开创了职业教育,并倾尽所有做这件事,却很少被视为职业教育思想家。其实裴斯泰洛齐并未被教育史忘记,而是人们认为职业教育似乎不会有“职业教育思想家”。你为什么认为裴斯泰洛齐是职业教育思想家?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活动现场,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左一)为《寻找裴斯泰洛齐》作者徐平利(中)、编辑王丹(右)颁奖。

徐平利:人是思想与技术(或灵与肉)的合一体,任何人都有思想,也都是思想家。人们之所以说某人有思想、某人是思想家,是因为在观念中把思想和技术分开了。裴斯泰洛齐是教育行动主义者,但是也创作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著作,为什么教育史可以给他很多关于教育家的赞美,却从不称他为职业教育思想家呢?

一是裴斯泰洛齐从没有声称他从事什么类型的教育事业,二是在后世的教育史叙事中很少有职业教育思想的位置。今天,即使有少量专著涉及职业教育思想,也几乎不会把裴斯泰洛齐作为职业教育思想家,因为100多年来,职业教育思想已经被固化到某个阶段、某种类型、某项技能的效率主义标准化训练当中。我特别指出裴斯泰洛齐是职业教育思想家,旨在强调在今天数智时代的职业教育火热实践中,使职业教育回到技术与思想合一的“初心”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代人:爱的奉献胜过一切教育技巧

新京报:裴斯泰洛齐办学的年代是现代社会之初,职业教育在当时还未被彻底类型化。他作为教育者也一样未被类型化,他还出访和诸多哲学家积极探讨。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职业院校教师和普通高校教师被归为两种类型,彼此缺乏交流。你们这代人最初是如何认识职业教育的,有过怎样的观念变化?

徐平利:我们60后这代人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的全过程。80年代初我初中毕业遇到了中师中专技校招生,这种现在被低视的中职学校当年却是精英教育,名额有限,竞争激烈。90年代中期读研究生时开始听说职业教育,并且遇到《职业教育法》颁布,不过没有任何触动。没想到几年后我居然入职职业院校,此时正值职业教育发展步入快速道,我应当是被时代浪潮“裹挟”了。我个人对职业教育经历了从无知到新奇再到熟悉和批判的过程,我总感觉技术与思想的强行分离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成为两种类型的“平行世界”,而且它们彼此很少有教育圈内的学术交集,当然最近两年随着教育资源泛在化和就业形势不好,两者开始尝试融通。

新京报:自1986年中师毕业进入教育开始,你做过小学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高中教师,后来于2001年进入职业院校。你观察和研究职业教育也有20多年了。几十年的酸甜苦辣是不平凡的。你也见到了许多为教育事业甘愿奉献的长辈、同辈。教育工作对于你或你所知的同代人来说,感受最深的意义是什么?

徐平利:几十年来,经历了很多学校、很多人事和很多故事,感受最深的是:爱的奉献胜过一切教育技巧,教育生命胜过一切教育类型。盼望我们的教育多一些生命的、生长的、生态的绽放。

采写/罗东

编辑/宫照华 罗东

校对/薛京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