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智驾平权”的大旗,比亚迪让“2025会更卷”这一行业预判成为现实,它一脚踹开写着“第一智驾商店”的大门,再一次向汽车市场扔出自己的“王炸”。

2月10日,比亚迪宣告一口气推出21款智驾车型,宣布“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将覆盖全系车型,从售价百万的仰望U8到6.98万元的海鸥智驾版,均实现高速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标配。


过去两年,售价不菲的激光雷达是智驾的入场券。车企们像集邮爱好者般攀比传感器数量,让智能驾驶成了悬浮在云端的高奢物件。

不少车企都尝试用成本更低的纯视觉方案来降低智驾门槛,但是它们的杀伤力比不上比亚迪这次的力度。

那些被友商们精心包装成奢侈品的高端科技,被比亚迪大肆摆到平价超市的货架上。

比亚迪的入局,用纯视觉方案和自研芯片编织出一张更大的成本巨网,将高速领航、代客泊车这些高阶功能打捞起来,撒向7万元车型的汪洋大海。犹如当年苹果把触摸屏变成标配,诺基亚的键盘帝国便轰然崩塌——如今比亚迪正在复刻这个剧本,只不过舞台换成了四个轮子的智能终端。

通过自研BEV+Transformer算法架构,比亚迪摆脱了对高精地图的依赖,支持无图城区道路导航,同时采用“三目摄像头+4D毫米波雷达”的低成本硬件方案,较行业平均水平最多可降低60%成本。

比亚迪自研的“璇玑架构”首次实现云端AI与车端AI的双循环协同,通过车联网、5G和卫星网络三大通信层,实时优化智能座舱、智驾和底盘控制。该架构开放142个车辆控制接口,允许第三方开发者调用智驾感知数据,构建类似安卓的汽车生态。

此外,比亚迪与华为云合作构建EB级数据存储集群,日处理数据量达1.2PB,结合DeepSeek大模型优化车端AI推理能力,实现驾驶意图的模糊识别与动态障碍物预测。

技术路线的分野正在被规模效应碾平。过去五年,车企在智驾领域的技术路线争论从未停歇:纯视觉派与多传感器融合派的对垒、自研算法与供应商方案的博弈、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的路线之争,本质是不同资源禀赋下的生存策略选择。

比亚迪则直接跳出上述语境,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看似低调地采用三目摄像头+4D毫米波雷达组合,却在成本控制上做到极致:相比新势力们引以为傲的激光雷达方案,其硬件成本从2万元骤降至2800元,相当于用小米手机的定价做出了iPhone的影像系统。


更隐秘的招数藏在数据里——抑或年销超过400万辆的规模,比亚迪每天吞下1200万公里真实路况数据,这些“电子饲料”喂养出的AI模型,正在让规则驱动型算法进化出接近人类的驾驶直觉。

这种“用规模换精度”的策略,正在改写行业技术演进的方向:当某家车企能通过数据闭环将纯视觉方案的场景通过率提升至98%,激光雷达的“安全冗余”价值便不得不接受成本效益的拷问。

比亚迪的三目摄像头+4D雷达的低成本方案可能成为10万-20万元级车型的智驾新基准,倒逼特斯拉、小鹏等调整硬件策略。其高速NOA下探至6万元区间,将直接冲击入门级燃油车市场。

智驾功能的下沉速度远超行业预测,有行业报告预测,比亚迪海鸥、五菱星光等7万-12万元车型的智驾装机率,预计将在2025年一季度突破60%。这种变化直接冲击了传统市场分层逻辑,原本以20万元为分水岭的智驾门槛被击穿后,消费者开始用智能体验完整度而非价格带划分产品等级。

纵使比亚迪不可能凭借一场发布会,就从默默无名的智驾小透明跻身行业第一梯队,但它凭借规模化优势训练出来的算法,在迭代能力上将形成滚雪球优势,短期内赶超一些中小车企是可以预见的。

但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性,若激光雷达单价跌破200美元,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可能反扑。开源证券曾在2024年12月底发布的一份研报中指出,智驾加速渗透的关键在于降本,智驾整车,每年的硬件成本都要同比降20%-30%。去年12月,小马智行的一名高管曾向外界透露,小马智行即将推出的第7代robotaxi整车的套件成本要比第6代降低约30%-40%。

另一方面,行业专家认为,因自研比例升高而实现的智驾成本下降,或将让一部分传统Tier 1边缘化。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负责人郑利瑶指出,比亚迪自研比例高达58%的供应链体系,已经让“博世的工程师现在开会时,PPT里对比亚迪域控制器拆解分析的篇幅越来越长”。

而华泰证券分析师则从资本视角解读,认为比亚迪的规模化效应正在改写智能驾驶的估值逻辑,“当智驾硬件成本占比从25%降至18%,资本市场对车企的评判标准将从‘技术领先性’转向‘数据变现效率’”。

无论技术路径如何,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以规模化倒逼技术平权。其通过规模化制造、国产替代与数据闭环构建的竞争壁垒,正在将智驾从“技术秀场”推向“民生工程”。这场变革的终极目标,将让智能驾驶如同ABS、ESP一样,成为汽车的基础功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