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

2月11日上午,随着一块“巨型电池”下线,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投产,标志着特斯拉在华业务正式步入了新阶段。

这块“巨型电池”,学名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Megapack,重达38.1吨,和一个集装箱差不多重,能储存超过3兆瓦时的能源,换算一下可满足3600户家庭一小时的用电需求。

这样的“巨型电池”,上海储能超级工厂计划年产1万台,届时储能规模将达到近40吉瓦时,接近目前中国每年新增储能装机总量,也相当于全球新增装机量的五分之一。

这么大的产能体量,通过存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既减少碳排放,又实现“峰谷”电力的科学调节,可以为制造业生产基地、数据中心等,提供更好的能源解决方案。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投产 本季度开始产能爬坡

储能工厂是特斯拉在上海临港投建的第二座超级工厂,也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投建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占地约20万平方米,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内部设有焊装、涂装、总装等主要制造工艺,配备了自动化生产设备和管理系统。

据介绍,工厂本季度就将开始产能爬坡,生产的Megapack将同时面向亚太和欧洲市场。临港的储能全产业链布局,也正式启动。

据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陆瑜介绍,临港已经汇集了一批链主型储能企业,不仅有像特斯拉这样做“大储”的,还有做家庭户储的思格新能源。

值得关注的是,储能超级工厂项目再度刷新了“特斯拉速度”,正是得益于上海和临港新片区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2023年4月9日,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签约落地临港新片区,去年5月23日正式开工,12月底竣工,到今天正式投产,仅用了9个月时间。比生产整车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用时还要快3个月。

“‘特斯拉速度’离不开上海市政府和临港新片区的多维联动和跨前服务。”上海临港新片区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海鹏介绍到,此次在与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项目的合作中,临港不再只是“快速响应”,而是主动参与项目进程。

具体来说,就是针对项目视角和特定场景将全套服务体系前置嵌入到审批启动前。把企业端、政府端的事项都塞进一个“服务包”,让企业完成前道环节,无缝衔接到下一流程,大幅降低企业时间和学习成本。王海鹏表示,“企业等政府”变为“政府等企业”,背后的秘诀就是“上海速度”。


“上海速度”再次刷新背后 “储能产业引力场”正在打造

报道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投产的东方卫视记者陈慧莹观察到,根据相关工作方案,到2026年,上海要建立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产业链,打造2个新型储能产业园,培育10家以上具有产业带动效应的优质企业,力争应用规模80万千瓦以上,带动产业规模近千亿级。到2030年,力争应用规模超过200万千瓦,实现尖峰负荷全削减,带动产业规模再翻番。

当前,全球储能市场也正以29.3%的年复合增长率狂飙,可以说,特斯拉的落子、上海的布局,精准踩中战略节点,风电、光电、氢能等一体化清洁能源体系,以及生产基地、数据中心提供的巨大应用场景,将让上海在全球储能赛道上,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储能工厂距离上海南港码头仅7公里左右,这座工厂生产的Megapack将有很大部分出口到亚太和欧洲市场。在欧盟碳关税即将落地的背景下,临港工厂实质是构建“中国制造、全球供给”新范式的重要支点。

目前,临港新片区在“风—光—氢—电—制—储—用”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储能产业链布局。王海鹏表示,此次特斯拉的加入将进一步完善储能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带动产业链更快集聚,形成“储能产业引力场”。


发力新型储能产业 上海具备多重优势

储能,顾名思义就是按照需要进行能量存储与释放,其主要应用包含新能源波动功率平滑、调峰调频、应急电源、峰谷套利等。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李睿介绍到,储能的价值不仅可以加速能源转型、保障能源安全,还可用于工商业领域,帮助企业应对峰谷电价差,降低用电成本。

李睿也表示,储能目前还有一定的经济性挑战和安全性挑战。一方面,能否持续降低储能装备的成本并提升其能效水平,直接关系到储能是否可以大规模应用;另一方面,近年来全球已发生近百起电池储能电站火灾事故,如何提高装备安全性是重大挑战。

具体到上海,能源需求大、用电负荷高,发展新型储能至关重要。为此,上海在产业端、技术端、应用端等多个层面,已经开始积极布局、加紧蓄力,也取得不少优势。

上海背靠的长三角,有着全世界最完整的储能产业链之一,产业集群涵盖锂电池、钠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新兴储能技术等多个领域。其中,上海的链主企业、上市企业等新型储能优质企业数量占比较高,优质企业集聚效应明显,形成了临港国际储能湾、嘉定氢能港等多个特色鲜明、影响力广泛的新型储能产业集聚区。

在技术层面,上海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复旦、交大等多所高校针对不同细分领域,布局了研发创新平台,形成差异化的储能研究优势。同时,上海硅酸盐所、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等一批知名科研院所,也在储能行业前沿领域开展了多项技术攻关与创新应用。

围绕应用,上海仅在临港,就有像工厂、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大量储能产品应用场景,为储能产业留下了更多本土发展的想象空间。

近年来,上海落地了多个具有技术领先的示范性项目,像腾讯青浦数据中心光储项目,就主打“数字技术+储能”模式。“商业综合体+储能”领域的纬景储能零碳智慧综合能源中心,还被国家能源局列入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

对于特斯拉和临港再次合作这场能源转型的“双向奔赴”,王海鹏表示,这得益于临港开放务实的营商环境,背靠上海乃至长三角的储能产业链和人才政策优势,以及产品出海港口码头的区位便利。而特斯拉具有产业链龙头带动作用,还有技术领先性,此次“双赢”局面下,将助力上海成为国内外储能产业引领者。


上海出台五年规划 抢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先机

为了给新型储能产业指明发展方向,岁末年初,《上海市新型储能示范引领创新发展工作方案(2025-2030年)》对外发布,围绕产业发展布局、应用场景建设、技术开发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上海还坚持市场化原则,《方案》提出,要完善市场主导的运营模式,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优化收益方式,从而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放眼全球,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储能日益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技术革命的必争之地。

在美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兴起,为储能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美国储能市场以锂电池为主,并积极探索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新兴技术。

日本在技术方面也积累深厚,特别是在锂离子电池和钠硫电池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欧洲则是以政策引导为特色,以德国为例,依靠《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框架,为储能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资金支持。

而中国作为全球新型储能市场的领军者,已经实现了规模与技术的双重飞跃。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规模达7.3吉瓦,创历史新高,也是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当前新型储能在国内外都步入了高速发展期,全球产业和应用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能源转型背景下大国竞争的主战场。”李睿表示,上海要代表中国继续抢抓先机、抢占高地,需要进一步打破技术、市场和政策壁垒,不妨通过与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参与到储能技术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去,推动实现协同对接。

此外,上海仍需着眼于提高能效和降低成本,同时加强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突破。这不仅能提升上海在全球能源科技创新中的竞争力,也能吸引更多国内外高端人才和投资落地上海,以此贡献更多“储能智慧”与“储能方案”,以“上海速度”和“中国智造”助力绿色未来。

看看新闻记者: 宋懿,舒克,陈慧莹

编辑: 周雯飞,郝苗苗

责编: 杨龙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