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在大步迈向亚洲演艺之都,许多数据在 2024 年都创下历史新高。比如, 全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57238场,票房收入约51.7亿元,观众2545万人次,同比2023年增长均超两成;单是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营业性演出就上演281场,同比增长44.8%。

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跟着演出来上海旅游”,演艺+文旅成为了上海文旅融合的新风向标和“黄金赛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演艺旅游产品体系,正在持续为城市“圈粉”。上海的演艺产业早就突破了传统的剧场空间,串联起商业体、企业、街区、园区等多元主体,持续推动上海城市空间的焕新,打破了业态边界、盘活了城市经济和文化资源要素,构建起更大格局的文化经济新生态。“城市即舞台”的效应正在持续发酵,跨城带动的效应也在不断增强。

“演艺大世界”和“静安现代戏剧谷”堪称“城市即舞台”的核心要素和领军品牌。


“演艺大世界”不仅拥有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更是以演艺品牌为依托的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演艺街区。在环人民广场1.5平方公里核心区,聚集了26个专业场馆、80多个各类演艺新空间,以上海全市五分之一的剧场数、三分之一的座位数,贡献了二分之一的演出量。“演艺大世界”范围内的新空间聚合体也在不断拓展,构成了以亚洲大厦、大世界、第一百货、世茂广场“四点”构成的演艺新空间观演“地标圈”。演艺新空间带来的巨大流量,盘活了商圈的餐饮、购物等业态,同时也点亮了夜间经济。演艺新空间的大量存在,还搭建了一个人才培养池,成为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音乐剧是“演艺大世界”增长最迅速、市场最活跃的版块之一:汇聚了上海近七成的专业剧场音乐剧演出场次、近九成的演艺新空间音乐剧演出场次。上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音乐剧之都”,音乐剧票房已占全国比重的56%,占据了音乐剧的全国“半壁江山”。统计显示,全国票房排名前10的中文音乐剧中,《时光代理人》《嗜血博士》《#0528》《狂炎奏鸣曲》《阿波罗尼亚》均是诞生于上海的演艺新空间项目;而《阿波罗尼亚》更是高居全国票房排名第一。


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的静安现代戏剧谷同样是令人瞩目的城市舞台,2024年共有24部展演剧目104场演出,五万多人次购票,票房总收入超1500万元。静安现代戏剧谷、静安音乐节、静安咖啡文化节三节品牌叠加,参观人次超过50万,拉动300多万人次参与,相关商圈消费同比增长16%。

静安现代戏剧谷还尝试将文化IP植入静安重要商业地标,音乐剧《爱情神话》与热门打卡地张园联手,浓郁的上海情调与石库门建筑群形成了相得益彰的城市舞台。《欢乐马戏》戏剧巡游则以上海马戏城、大宁国际商业广场、上海久光中心为三个站点,将倒水、顶技、手技、魔术等绝活,演绎成精彩丰富的街头表演。

静安现代戏剧谷2024年还新推出了巡游街头的“戏剧巴士”,展演期间巴士每天在静安区绕圈8小时。戏剧巴士是售票厅、化妆间、演播室、小超市的结合体,既出售戏票,也提供素人变演员的体验,同时供应戏剧谷、音乐节、咖啡节的衍生产品。戏剧巴士开出了多条戏剧线路,定时定点停靠的“戏剧站点”也变成了随到随演的舞台。


演艺经济具有高度的创意性与独特的文化体验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产业联动性,已经成为城市文化资本的核心资产。文化资本‌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的一个重要社会学概念,旨在解释文化因素如何影响社会阶层的再生产和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它在日常生活中和金钱及物质财富等经济资本具有相同的功能。在城市层面,文化资本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凝聚力有着显著影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布尔迪厄对于文化资本、艺术场域与艺术趣味的分析,为思考演艺经济在城市文化资本中的资产地位提供了有益思路,也为在城市语境中思考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之间的转化方式和路径提供了有益思路。

演艺经济也是焕新城市空间的策源活力。演艺大世界·2024国际戏剧邀请展曾尝试打破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让文化的活力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全城有戏”成为了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的最强标识之一,剧场不再是戏剧发生唯一的场所,整座城市亦是舞台。“全城有戏”并不仅仅是将戏剧简单放置在街区之中,而是以独特的戏剧样式串联起区域的地标,最大程度激活文化与消费活力。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整个活动期间,在全静安区14个街镇分别设置了分会场,提供了300场次的全民活动。演艺大世界和静安现代戏剧谷既涉及到城市空间的转型,也涉及到街区社会行为和文化感知的转型,通过演艺经济的驱动,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打造高品质、多元化、复合式的融合性创新场景和城市艺术街区风貌,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城市更新之路。


演艺经济同时也是隶属情绪经济的高附加值产业。情绪消费将商品的核心内涵从功能和品质,延展到“情绪价值”的供应。“禁止蕉绿”水培香蕉、无边抱枕、二次元谷子经济、爱因斯坦的脑子等情绪消费商品,因为提供了情感寄托、心理慰藉、审美体验与自我实现等情绪价值,成为了消费决策的重要驱动力,情绪价值成为了商品背后的无形力量。当代艺术的双重性特征,宣告着它既是艺术品,更是金融品;情绪价值也同样如此。德籍韩裔哲学家韩炳哲在《精神政治学》中认为情绪已经跻身于生产资料行列,能够创造更强的生产力和更高的生产率,“情绪的发展超然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它开辟了一片新的广阔无边的消费空间”。演艺经济凭借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高强度的供应能力,在情绪经济中占据着王者的位置。情绪经济为重新思考演艺经济的能量和辐射性,提供了崭新的语境和路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