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29日晚,由北方民族大学联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教育厅等共同主办的“讴歌新时代 创建示范区——大型民族管弦乐交响音画诗《山河家园》”展演在宁夏大剧院举行,2500余名社会各界人士及师生代表现场观看,2.3万余名全国观众通过“道中华”平台在线观看直播。展演用艺术的形式给各族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
▲大型民族管弦乐交响音画诗《山河家园》展演现场。 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供图
《山河家园》通过民族管弦乐与合唱的形式,讲述各民族在宁夏这片土地上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彰显了宁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红色基因,展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壮举和豪迈情怀。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常任指挥葛亚南评价:“这部作品勇于突破创新,把‘文化自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围绕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和丝路乐舞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文艺创作与展演活动,以实践成果彰显“铸牢”主线,以“党建+思政+艺术”实现一体化育人,多措并举完善“三全育人”体系,有效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守正创新,在课程教学中融入“铸牢”。学院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打造“四个一”(即一个教案、一堂公开课、一次舞台演出、一次公开讲座)基层教研室系列活动,推出了“良师·匠心”教师音乐会,将“铸牢”主线融入教育教学过程。组建课程团队,开设《中华优秀乐舞文化概论》《“非遗”传承与实践》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乐舞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历史脉络,还增强对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理解,培养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使“铸牢”这一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丰富载体,在实践教学中落实“铸牢”。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先后打造“乐·道中华”红色音乐技能大赛和“舞·道中华”舞蹈技能大赛等实践品牌活动。这些活动通过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乐舞文化,以艺术作品的舞台呈现,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学生们通过演绎红色主题的艺术作品,重现历史场景,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五个认同”。
▲大型民族管弦乐交响音画诗《山河家园》展演现场。 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供图
打造精品,在创作研究中贯彻“铸牢”。学院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展创作研究,将科研成果谱写在舞台上。在校党委的指导下,学院以“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音乐创演创新团队”为基础,深入挖掘宁夏“两山一河”(“两山”即贺兰山、六盘山,“一河”即黄河)的文化内涵与伟大精神,创作了大型民族管弦乐交响音画诗《山河家园》;依托自治区级科研项目,以红色文化为背景创排了舞蹈作品《红与虹》《麦田里的红头巾》《阳光下的春雨》《啊!摇篮》《同一个志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基调,创排了舞蹈作品《秋夕》《国风雅韵》;以丝路文化为灵感,创排了舞蹈作品《阳关驼道》《溯胡旋》等作品。
服务大局,在对外交往中讲好中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2024年9月30日,北方民族大学师生代表组成的“多彩中华—走进格鲁吉亚”访问演出团,在中国驻格鲁吉亚大使馆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文艺演出。演出通过器乐、声乐、舞蹈等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磅礴气势。近年来,学院受国家民委委派,积极参加“多彩中华”等出访演出活动,赴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国与出访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也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输出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与2025年央视春晚录制的部分北方民大学子,在排练间隙合影。图源:北方民大官微
服务地方,在文化艺术事业中彰显“铸牢”。自2018年获批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以来,学院始终把以艺术服务地方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参与各地文化交流活动。2025年学院作为宁夏受邀单位,首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学院还多次参加中卫新年音乐会、黄河文化旅游节、“清凉宁夏”文艺展演、新疆塔城手风琴艺术节等;与解放军某部政治工作部组成“塞上驼铃”文艺轻骑兵,赴西藏阿里某部队进行慰问演出;组建“湘见石榴红”中华文化传承团,赴湖南韶山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学院以“石榴籽”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舞蹈团为载体,组织“大手拉小手”系列美育活动,帮助银川市金凤区第一小学组建民乐团,推动区域文化交流。每年“七一”中国共产党建党日前后,学院围绕黄河文化举办“黄河回想·青春向党”主题音乐会,以艺术的方式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赢得广泛赞誉。
(作者何皎系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王珍 周宛霖
制作 |石建杭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