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安动力、东风股份以及东风科技,这四家在汽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企业,在同一天分别发布了关于重组筹划的公告,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2月10日,寰球汽车独家对话著名国企改革专家,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李锦教授。在连线中,李锦教授深入剖析了这次整合重组的本质、央企在新能源赛道的角色转变,以及未来汽车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
1
汽车行业改革: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
在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下,央企的改革步伐加快,尤其是东风与长安这一次的整合,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李锦教授指出,以往央企重组往往侧重于“块头做大”,更多是物理层面的整合。而现在对于国有企业重组的要求是不仅仅是规模上的扩大,更要在体制和机制上实现深度变革,实现化学反应。
“观察来看,过去一段时间,东风汽车在合资、商用车上倾注了比较大的精力,而长安汽车则凭借新能源转型后来居上。在外部压力和行业发展的推动下,央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下了血本。”李锦教授强调,“但仅靠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关键要解决体制问题。好的体制机制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不能搞运动式的改革,而是要从根本上建立新的运行机制。”
2
央企如何突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困境?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盈利难、产业链整合不足等。李锦教授指出,新能源行业不能仅仅依赖政策推动贴和不切实际的市场扩张,而需要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央企在新能源领域虽然加大了投入,但仍然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与比亚迪、宁德时代等民企相比,央企在三电技术(电池、电驱、智能驾驶)方面的积累相对较弱。因此,如何借鉴民营企业的市场化机制,提升自身的技术竞争力,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他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央企需要调整战略,从过去的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尤其是在技术、管理和市场布局方面进行深度改革。“不能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短期策略,而是要有系统性的改革思维。”李锦教授补充道。
3
长安、东风重组的核心驱动力
谈及长安与东风的重组,李锦教授认为,其背后有多个驱动因素,既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推动,也包括全球竞争格局的变化。
“从行政级别上来说,东风要比长安高一级。但从市场影响力上来说,长安汽车在乘用车市场表现更优。”他分析道,在全球范围内,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有机构甚至大胆预测,燃油车市场即将迎来大洗牌,预计未来三到五年,80%以上的传统燃油品牌将退出市场。李锦教授指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央企要想在这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品牌竞争力。
4
汽车行业,央企如何与民企协同发展?
目前,很多国有车企都在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竞争力,在资金、资源和技术方面实现互补。李锦教授认为,这种合作模式可能是未来的主流趋势,但如何真正发挥混合所有制的优势,仍然需要探索。“过去,我们讲混合所有制改革,更重要的是体制和机制的深层融合。未来,国企如何与民企深度互相学习,如何借鉴民企的市场化机制,将决定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光把钱砸出去是不行的,关键是如何利用民营企业的技术优势,形成协同效应。”他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单纯的扩张阶段进入到优胜(参数丨图片)劣汰的竞争阶段,央企、国企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发挥带头作用,如何优化市场布局,将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的未来。”
5
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
对于此次长安与东风的重组,李锦教授总结了三大关键挑战:
1.内部整合:如何优化管理架构,提高运营效率;
2.技术优势形成:如何在新能源核心技术领域建立竞争力;
3.品牌定位:如何明确已有品牌发展方向,增强市场影响力。
此外,企业文化的融合也将影响到重组后的长期发展。李锦教授认为,央企在未来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不仅仅是追求规模增长,更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质量的问题。”他说,“未来,央企必须从全球竞争的大格局出发,进行深度调整,而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这种调整,既包括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的变革。”